漫遊神之國度 6 哭泣的耶路撒冷

漫遊神之國度 6 哭泣的耶路撒冷

在以色列的這幾天,我在特拉維夫感受到地道的的地中海風情,探訪過聖母瑪利亞的故鄉,也穿越了加利利海的海平線,跟著船長出海捕了加利利海傳說中的彼得魚,在死海感受到大自然的泥土。最後幾天抵達耶路撒冷,是我們在以色列的最後一個城市,也是我心心念念的城市,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人類宗教的搖籃,我最期待的旅程部份

耶路撒冷名稱的相信來自耶布斯(Jebus)和撒冷(Salem,意「和平」)。耶布斯是希伯來人來到當地之前,迦南人為該城所起的名字;而撒冷這個地名出現在《創世紀》14章,是大祭司撒冷王麥基洗德Melchizedek的住處,他為來到這裡的亞伯拉罕祝福。

耶路撒冷是一座神秘的宗教聖城,它包含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三個最古老的宗教,也是所有信徒的聖地。然而當真的來到了耶路撒冷,卻有種說不上來的感覺,也許是聽了太多關於這座城市承載了太多人世的糾紛和故事,也許這種感覺在我來耶路撒冷之前,已經在心裡了。

橄欖山,莊嚴而孤冷的墳墓

來到耶路撒冷已經是下午了,下車的時候,所在位置就是橄欖山。我們所在的地方(下圖)算是橄欖山的至高點,往下看可以看到整片的猶太墓地。聖經時期開始,猶太人就開始把這裡作為墓地,他們相信葬在這裡,等到彌撒將領的那天來臨,就可以第一眼看見神聖的一刻。日暮的陽光灑在金頂上,那一刻我彷彿真的感受到有種莫名的力量吸引著我,我心中不由得感嘆在耶路撒冷的冒險,從現在開始了。

橄欖山Mount of Olives)是猶太人心目中的聖山,也是基督教徒心中的聖山。導遊說,對於基督教徒而已,它的意義是:耶穌曾經經來過這裡,並且在種滿橄欖樹的山上召回他的門徒,也曾經站在這邊為耶路撒冷的命運而哭泣。聖經裡面記載,耶穌和門徒完成最後的晚餐後,就是在山上被捕的

下車後,眼前出現的是 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 ,耶穌最後禱告的地方。在萬國教堂的外面是一整片的橄欖園,可以感受到這種悠閒的氣氛。看著眼前的橄欖樹,真不敢相信,這些橄欖樹居然已經有千年的樹齡。其中有幾神木級別的橄欖樹,已經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了。因為來的時候不是季節,所以橄欖早已被採收光了。據傳這些橄欖專門用來榨橄欖油,在橄欖園(後稱為「客西馬尼園」)裡,耶穌在這裡做了最後的禱告,走上了苦路,而這些千年的橄欖樹,當時就在一旁靜靜的看著一切發生。聽著導遊一邊說,我們一行人進入了萬國教堂。

萬國教堂,世界四大著名教堂之一

萬國教堂建於1924年,整座教堂建在原本是十字軍教堂的遺址上面,是由許多國家出資一同建造,因此室內天花板可以看見刻有不同國家的標誌,就像是小型的聯合國,所以才被稱為萬國教堂。相傳這裡也是耶穌最後禱告的位置,進入裡面的確可以感受到一股肅穆的氣氛。在教堂裡面有一塊石頭,這塊石頭就是當初耶穌進行最後一次禱告的地方,所以可以看到很多人到了那邊都會摸一摸那塊石頭,甚至親吻它。我自己也是靜靜的去感受了一下。還有一個細節,我發現牆壁上有很多個描述個耶穌的故事的馬賽克磚,這是我第一次看苦路的故事的人手建造的藝術品。地上也鋪滿了瓷磚。而且讓我驚訝的是,整個教堂的窗戶是用紫色居多,仿佛呈現出當時耶穌在進行最後一次禱告時悲苦的心情,不得不說,我坐在裡面待了半個小時,真的很深刻的體會到他的心情。

導遊感概地告訴我,大多數人來到耶路撒冷,都會把老城區作為主要的朝聖地點,在他看來,橄欖山上的日落,禱告的萬國教堂,也算是另一個耶穌苦難的起點。他是特定修改了行程,先讓我們上一趟橄欖樹,為進程多做一點心理準備。

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受難之路的開始

耶路撒冷Jerusalem)在希伯來文意思是「和平之城」,然而諷刺的是,幾千年以來都一直沒有處於和平的狀態。在整個城區都是連綿戰火留下來的彈痕纍纍的烙印,耶路撒冷分為西邊的「新城」和東邊的「老城」。老城區的面積只有一平方公里的城區,現在卻又四個宗教和種族聚居的地方:猶太區、基督徒區、亞美尼亞區和穆斯林區,他們各自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和信仰風俗,也總算和平相處。我問導遊,怎麼知道哪個是猶太區?他說猶太區的建築物會在門口有一個一個長方形的盒子,裡面是放著聖經的經文。

現代耶路撒冷, Google Map

在耶路撒冷城裡面東南角的一座小山上有第一個城堡遺址,叫大衛城City of David) ,這地方原本叫做「耶布斯城」,聽名字應該猜到是由耶布斯人建造的城堡,導遊繼續說道“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大衛率領著以色列人經由城下面的迦南水道攻破城堡,在奪取城堡後繼續向南擴建城市,並且稱為“耶路撒冷”。在這個舊城堡的遺址挖掘到當時一些皇室成員居住的房間,其中裡面發現一堆用黏土做成的印章,有兩個印章的名字與聖經耶利米書提及兩位皇室大臣的名字是一樣的,所以也印證了聖經的真實性計”(這是我從旅途一開始第一個問導遊的問題,就是關於聖經的真實性,想不到他還記得,還在遺址裡提供證據,真的厲害)。他繼續說到“大衛城下面還有另一條水道,叫希西家水道,是好多遊客接受挑戰的景點,不過由於我們的行程很緊,而水道太長還會弄濕衣服,這次就不去了。“

好了,我們終於來到了苦路——正式的起點。要進到耶路撒冷的老城區,其實一共有8個城門可以進,導遊為我們選擇了其中一個叫“獅子門”的城門進入,因為從這個門進入,是通往一段非常傳奇的道路,同時它也是朝聖之路,這段路被稱為「苦路」(Stations of the Cross),也是受難之路:據說當年耶穌被捕到這裡,然後接受審判並背負起沉重的十字架,前往刑場。苦路根據這個過程,分成14站。而下圖,就是我們今天所到達的路線和重要景點的名字。

我跟著導遊開始從第1站走到14站,從耶穌的苦難開始了。

耶路撒冷雖然經歷了18次重建,但舊城區裡面依然保留了很多不同時期的歷史面貌(例如經常看到一些羅馬時期的柱子)。中世紀時,天主教為了重現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過程,設立了十四站,聖徒借由來這裡朝聖,冥想,親自經歷耶穌的苦難之路,得以更貼近自己的信仰。我走上苦路,一口氣走過前三站,經過耶穌被判刑,背上十字架第1次跌倒的地方,到了第4站我忍不住停下腳步。因為我在第4站的時候感受特別深刻,如果你今天為人父母,看到自己的小孩接受審判,並且遊街接受折磨,我相信心裡面是特別的糾結特別的難過,在第4站有一個圖,是耶穌和他母親表情都非常非常的哀戚。沿路一直看到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來這裡朝聖,包括有非洲的,有印度的,當然有來自中國的基督徒,就是要來感受耶穌曾經受過的苦。

導遊說,在羅馬時期,十字架是一種古代死刑的刑具,由受刑人自己背著刑具走在街上(頗有公開羞辱的意味),第4站過後,耶穌背著十字架走入市場,彎進一條上坡路,我的心情也彷彿穿越千年,腳步變得沉重無比,實在難以想象背著十字架走在這條路上,有多麼艱苦。“主耶穌,人生旅途充滿憂慮,請您做我的力量和勇氣”,我試著默想前方的信徒們走在這條路上的心情,把感受化為力量踏進苦路最後幾站。沿著苦路走,我們來到了一個很大的教堂廣場,只有一個門口可以進入。導遊說這是聖墓教堂,是苦路的第10站到第14站。

聖墓教堂,人生必去的一次

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是一個羅馬式的長型建築,最早在二世紀的時候,它曾是一個羅馬神殿;到了西元326年的時候,當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篤信基督教(也包括他的母親),兩人一起來到這裡朝聖,建造了這個聖母教堂;後來先後遭受到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的摧毀,直到了1149年的時候才重建,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貌。

只見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從四面八方湧入,我花了好一陣子才踏進教堂。進到教堂裡眼前會看到這是一個石台,這個石台是第13站,耶穌被從十字架取下時他屍體所放的地方,並且屍體被上一種油膏然後繫上細細的麻布袋。聽完導遊的講解,我的心情非常激動,雖然我並不是一名基督徒,但是可以如此接近耶穌曾經到過的地方,躺過的地方,是一個非常深刻的體驗。而且我看到每個人來到這裡,都忍不住伸手去觸摸這個石台,用額頭去觸摸它,甚至親吻它。也看到有人拿著自己的衣服、私人物品或者照片。然後在上面稍微碰一碰石台(也許達到一個加持的效果);我看到甚至有人在哭泣,彷彿他一路走來,身臨其境,能深切感受到對朝聖者來說,這無疑是一路上最沉重的盡頭。

導遊說聖墓教堂目前被6個教派共同管理,隨處可見的圖騰或許標誌可能都是代表不同教派,其複雜的結構被稱為教中有堂,堂中有教。以色列的複雜的宗教情節,在這裡完全感受得到。而教堂里的各站並不完全照著順序,第11站和第12站都在二樓。第11站時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地方,第12站則是立十字架的地方。第12站很多人在排隊去看當初十字架立起來的洞。我排了一陣子,進去看的時候,其實發現洞口是黑的,所以看的並不是很清楚。這過程中也不時傳來有人在唱聖歌的聲音,很多信眾來到這裡他們會自發性不自覺地突然來上一段,他們的聲音在這情境下簡直天籟一般,這感覺真的是會讓你的心變得非常平靜。

從二樓下來,我順著人群,來到了教堂的最深處,也是最後一站第14站,被譽為是朝聖者最神聖和最重要的一站。因為,耶穌就是被埋葬在這個建築裡,也是在這裡復活,人們都一定要過來瞻仰這個墳墓。當然來到這裡你會看到排著超長的人龍。這個墳墓空間非常狹小,一次只能容納三個人,那裡頭包括還有神職人員,外面也有保安和神職人員在掌控時間和保持人流順暢。我排了兩個小時,進入裡面,大概15秒,出來後才感受到,耶穌死後被埋葬在這裡第3天復活,對信徒們來說,耶穌得以死而復活,不僅確認了耶穌作為神的使者的身份,也作為他們對信仰的信心和希望。

下面左邊的圖是我當時看到的光線照進教堂的情景,非常宏偉非常耀眼,我也瞬間感受到了神聖的那一幕。導遊說當正午時,陽光會從圓頂灌入,直線照亮正中墳墓,讓人不禁讚歎建築的巧妙心思。

耶路撒冷的哭泣,哭牆下的人

耶路撒冷的老城區不大,卻幾乎處處是聖地。跟著導遊我們走過了幾處轉角,來到了猶太人的聖地。它的英文名字叫”Western Wall/ The Walling Wall“,翻譯為“西牆”,或許說西牆很多人不知道,但它有另外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哭牆。我很小就聽過它了,每一次只要新聞畫面中出現這個哭牆,都會看到有很多人站在裡面禱告,甚至哭泣。

遠遠的看到西牆,人群來來去去,我帶著嚴肅的心情走向前。由於猶太人很重視也很保護這僅存的聖地,因此進入西牆得先通過嚴格的安檢以及遵守相關規定:首先男女生必須分開,男左女右,各自在不同的牆邊祈禱。而男生在進入時,是要穿戴小帽代表謙卑之心。幾乎每一個猶太人都曾在西牆腳下祈禱,感謝上帝讓他們重回以色列這片土地,一遍又一遍哭訴流亡的歷史,也祈禱生活中的大小事。牆面上的縫隙里,塞滿了信徒與遊客要給上帝的紙條。

我來到了牆前面的保安處,在等待進入的時候,我做了一些功課,看看「哭牆」是由何而來:耶路撒冷的聖殿山(也叫「錫安山」)曾經是以色列第一第二聖殿的所在地,可惜都已經被毁滅,後來上面還被興建了一座清真寺(連我也感受到這是多麼大的恥辱,要知道這是耶路撒冷的地標啊),所以以色列人永遠不會磨滅的亡國標記。現在的猶太人只能來到聖殿山下面的一道牆祈禱,這道靠西邊牆是第二聖殿被夷為平地時唯一被遺留下來的,那時猶太人也是在聖殿被毁後離開耶路撒冷,到處漂泊,直到後來以色列建國後,所有的猶太人,只要有機會就會回來面壁而泣,久而久之被稱為「哭牆」。

大概排了10分鐘的隊伍,我進入了牆內,一開始我不知道要具體應該做什麼,所以我坐在面對這牆的一排椅子上默默地觀察了一陣子,發現女人們都是拿起筆,貼著牆上寫下自己的故事或者願望,把紙塞進縫隙裡後,把額頭貼在牆上,默默地唸著/哭泣著/祈禱著,隨後會轉身走幾米坐在椅子上開始讀書(我覺得他們念的是聖經)。我按照她們的做法,寫下給上帝的話,然後額頭貼在牆的那一刻,沒想到我真的哭了。不知道是因為心情的沉重,還是那一刻對自己命運的釋懷。

離開了耶路撒冷我有一種說不出口的心情,這一趟來到以色列,我遇到了許多人事物,也去了許多人一生中夢想要走一趟的地方,看到了傳說中的美景,美食聖地和世界遺產。在這個磨難越多卻開出越燦爛花朵的國家,我不斷地贊嘆著這裡的生命力,也許沒能看清這裡所有的美帶給我的震撼,卻一直在心頭縈繞,就像有一股冥冥之中的力量,你信神或不信有神,他都在指引你,讓你向著美好前進,就像我的旅程也總在向著未來前進,向下一個逆境前進。

關於整個耶路撒冷的全景,我找到了一個非常有創意的網站,就是:Google Arts & CultureHoly Places of Jerusalem》,大家可以用一杯咖啡的時間感受耶路撒冷的震撼

Miss.Shino
Miss.Shino

專責市場調研,網絡媒體推廣,企業策劃和品牌架設的廣告人;熱愛觀察人性與吐槽的專欄寫手。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好奇心,跨越生活的瑣碎無常,希望在煩雜的世界裡呈現靈感和精神的自由快樂。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thought.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