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神之國度 5 預言的繁榮和滅亡

漫遊神之國度 5 預言的繁榮和滅亡

晚上在別墅裡,我看著平靜的湖面,靜靜地收下了手機,不想讓一切打擾。準備好心情,迎接第二天的行程——據說是耶穌的第二個故鄉。

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我5點30起床在古城附近跑了步,感覺實在太有意義了,和香港跑步的感覺不一樣,在這裡跑步看到的風景是一層層矮小的房子,看到的是歷史和文明;在香港看到的則是,車和金錢。

在車上,導遊開始了今天的故事:“由於耶穌在自己家鄉拿撒勒不受歡迎,所以就去了迦百農這裡,開始傳道,所以很多神蹟和重要的事情在這地方發生。這座城市於加利利海西北,是靠海的一座城,在海陸交通上佔有重要的位置,是當時商旅必經之路,古代時非常繁榮。但因為後來發生了人們背叛耶穌的事件,所以據傳耶穌曾宣揚並預言這座城市的死亡。“

東正教教堂,土地上的天堂

我在想,預言是真的嗎?我們以所去的聖經里12位使徒的正教大教——十二使徒曾在的東正教教堂作為例子,看看歷史:

首先是關於我眼前的希臘東正教教堂Monastery of the Holy Apostles),在19世紀末期耶路撒冷主教堂的希臘東正教購買了迦百農東部的土地,當時這片土地真的是空無一人。20世紀20年代,希臘族長達米安開始在土地的一座古城遺址的東邊建造一座教堂,所以才有了「希臘東正教教堂」的名字,教堂和修道院於1925年建成。後來,1948年以色列獨立後,教堂領土變成了以敘利亞和以色列的邊界,由於兩國衝突,教堂又變得荒涼,因為僧侶們不能住在邊界附近,朝聖者也來不到這裡。 慢慢地被當地的阿拉伯部落變成了一個穀倉。直到1967年仍在荒涼,經過六天的戰爭,以色列邊界遷移到戈蘭高地,希臘教堂重新獲得了寺廟和修道院土地權。這個關於12位使徒的東正教教堂已經處於非常惡劣骯髒的狀態,地上覆蓋著厚厚的污水和肥料,壁畫幾乎完全被抹去,玻璃被打破,圖標完全喪失,只剩下1931年石頭建成的聖像。直到25年後(1995年)希臘藝術家和畫家才開始恢復維修壁畫的巨大工程;2000年,教堂才在教科文組織的協助下安裝了供水系統(意味著這裡真的一直很荒涼lol)。

*這裡說一下,東正教天主教的最重要區別:東正教主張聖靈只來自聖父天主教則主張聖靈來自聖父聖子。而基督教,則是聖父聖子聖神三位一體。

下車後,眼前看到了一個粉紅色圓頂的教堂,超級可愛,果然是希臘東正教教堂,畫風完全不一樣。但在一片草叢里,就真的只有這一座教堂,好孤獨的地方。進入教堂,看到裡面採用的是拜占庭式的建築風格,所有的設計都是關於12位使徒的,有著古代基督教的象徵。走出教堂的庭院,穿過教堂的12位使徒的花園走到盡頭,加利利海水域盡收眼底。這裡有孔雀自由走動,最重要的還有很多埃及貓(是專門從埃及運過來的)!

我覺得這裡完全是「地上的天堂」,在這裡隱居是真的不錯。圓頂的粉紅色與日落和黎明時天空的顏色和水面完美協調,非常和諧。 

迦百農的中心,耶穌的第二故鄉

緊接著,我們沿著迦百農(迦百農位於約旦河進入加利利湖河口的西北方約5公里,在低加波利Decapolis)及敘利亞Syria)往來的主要「公路」之間,這條公路向南通往埃及,向西去到地中海港口海法港)。後來我才知道,迦百農是耶穌的第二故鄉和傳福音的中心,它是一個主流城鎮,並不是像現在看起來是一個偏僻無聞的小城;實際上,它曾經還是羅馬政治命脈中的一個重鎮。這時,我又想起了導遊說的話,然後看看了外面的景色,不寒而慄。

在接下來的迦百農的行程里,有3個遺址要看:八角會堂遺址古村落居民遺址猶太會堂遺址,但其實在我眼裡,他們是同屬彼得故居的基址,因為他們是在相鄰的地方,只不過是由於管理權不一樣而有了不同各地名字,在下文會詳細講解。

導遊說,耶穌出生於伯利恆,成長於拿撒勒,但他在拿撒勒不受歡迎,被當地人拒絕,只好另找地方傳道,於是來到了鄰近的城鎮迦百農。在這裡耶穌行了許多神跡(例如:指示彼得從魚口中獲取稅銀,召四個漁夫為門徒等等),所以他稱這城為自己的城。按聖經的說法,耶穌「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就住在那裡」。說到這裡,要說一下關於迦百農Capernaum(希伯來文Kephar Nahum)的一些耶穌當年對它所宣告的預言迦百農啊!你已經升到天上,將來必墜落陰間。因為在你那裡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所多瑪,他還可以存到今日」。

彼得的故居,八角會堂遺址

下車後,我首先見到了彼得的銅刻雕像,順著指引,看到了由玄武岩構成的大型遺址(這就是古村落居民遺址),隨後就來到一處八角形的建築(這就是八角會堂遺址)——彼得的故居(耶穌和早期跟隨他的信徒也住過,和用來聚會的地方),看得出來這裡曾經是一個很大的聚合的地方。順著樓梯,我參觀了1990年建立的彼得之家的新教堂(又叫八角教堂遺址)。

猶太會堂遺址

在八角會堂遺址的旁邊,就是上圖看到的猶太會堂(The Capernaum Synagogue)。導遊說,當時為著尋覓耶穌時期的迦百農,考古學者必須按《聖經》字面意思「向下深挖(down to the depths)」,所以我們依然看到考古學家依然還在努力。我們現在看到的廢墟上,是從中世紀遺留下來——一個以原始石塊所砌造而成的漁村家屋。羅馬時期的迦百農比現在的地表面更深,它一直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城鎮,到第8世紀之後變成了規模小一點的村莊。

在19世紀,考古學者之所以被吸引到這裡來,是因為這裡矗立著一幢幾乎完全傾圯的白色石灰岩會堂。這會堂所在的地在1894年為羅馬天主教的聖方濟修會所購買;但旁邊東邊緊鄰的地卻被希臘東正教(Greek Orthodox)駐耶路撒冷的總主教所購得(對的,就是剛剛我們經過的希臘東正教教堂)。所以,當時這裡有一道相當大的石牆,將兩邊的所有權隔開,並且雙方都在廣泛的進行考古挖掘。

聽完如此長的故事,想不到這個地方就在我眼前。整個地方看得出來曾經是白色石灰岩所建的,應該是相當雄偉(至今尚未確定建造年份),部分是用在附近所找到的石頭重建起來的。不幸的是重修的時候,並沒有正確、完全可靠的歷史可依據。正因為這個發現,考古學者開始在這裡考挖時抱著很大的希望,盼望所挖的是耶穌曾經在裡面行使的神跡的證據,結果大失所望。因為按鑒定,這個會堂最早建於第2世紀後期或第3世紀的初期;但後來發現是建於第5世紀,所以可以肯定這白色石灰岩的會堂,並不是耶穌當年所進去過的會堂。隨後考古挖掘人員試圖將白石灰岩的地板撬開一部分,竟然發現一大片用黑色玄武岩所鋪的地板,鑒定後發現是第1世紀的東西:例如巨大的石柱柱座,及一些修飾得很好的飛檐斷片,這些發現,使得他們下結論說們已經找到了耶穌時期的會堂(聖經說法:是駐紥在迦百農的百夫長為當地人所建造的)。於是,有了現在大多數的說法:「猶太會堂建於4/5世紀,是加建在耶穌曾傳道的會堂上,以白色石灰岩建成,中央是長方形的正堂,三面建有石柱,上面有羅馬式雕花,走在迴廊上仍可看到有些沒有塌下來的石柱」。


關於迦百農,故事的結局是:最終,這個城市全部被毀,有幾個世紀,迦百農變得杳無人煙的廢墟

突然回想起了導遊一開始說的那個預言,再回想起今天經過的景點,是真的人煙稀少,可見之處只是遊客。

所以預言是真的嗎?

答案呼之欲出。

Miss.Shino
Miss.Shino

專責市場調研,網絡媒體推廣,企業策劃和品牌架設的廣告人;熱愛觀察人性與吐槽的專欄寫手。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好奇心,跨越生活的瑣碎無常,希望在煩雜的世界裡呈現靈感和精神的自由快樂。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thought.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