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哪裡人?我的口音四不像?

我是哪裡人?我的口音四不像?

記得剛到北京上大學的時候,A同學(高中同學)來XX大學找我和B同學(和我同大學的高中室友)。A同學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A去一家麵館點牛肉麵,說了好幾次“牛肉(lou)面”,奈何店小二就是不懂。A同學的東北室友看不過去,終於出手了,說“牛肉(rou)面”,店小二終於明白了。A同學問我和B同學:“這兩個音有區別嗎,我沒感覺出來”。

我想,口音是什麼。此時的我,從南蠻到北漂到港漂,聽了太多的口音,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最近,李宇春的一首《口音》讓我一貫平靜的心湖有了波瀾,尤其是歌詞寫到“你說愛我的口音,特別特別地好聽”。

兒時

大概,兒時就在商鋪裡見到形形色色的人,故開始懂得分辨所謂“外地人”和“本地人”。有些東西從樣貌就分辨出來。也許,是因為大家在原有文化裡滋養出來的氣質。那是我第一次開始聽到不同地區的普通話口音。上了小學,班上有不少因父母打工而隨父母從外省過來讀書的同學,我當時就在想,怎麼樣說普通話能讓別人聽不出自己的口音呢。於是,當小學進行“推廣普通話”活動,我就努力練習發音到位,該捲舌就捲舌,該鼻音就用鼻音。

中學

小學的生活圈子就是那麼大,也就一個鎮上的幾個村。到了中學,不同鎮上的同學歡聚一堂,這就熱鬧啦。我才恍然大悟:就算是大家說著同一方言,也有不同的口音。那時的我們相互取笑,都聲稱自己的方言發音才是最正宗的。呀,這是“英(ying)語”,不對,是“英(yang)語”。突然懷念愜意的中學生活了。em……離題了,回到正題。

當然,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見到了更多的人,明白很多事情是相對的。有一天,我去到其他地方,我亦是別人眼中的“外地人”。自己也不再區分所謂“外地人”和“本地人”。而且,中學時期很喜歡的幾個老師,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在學業和情感上給了我很多的支持和幫助。

北漂

沒想到,一下子就被流放到北方了。我高考志願裡的四個大學,所在地最遠的就是北京。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形形色色的人往返其中。我很慶倖,我來到了北京。在北京,視野不再是福建、廣東,而是更大的版圖。那會,身邊的朋友、同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音。我覺得,不同的口音特別好聽,剛好湊成一首曲子。

印象尤其深的是,大學第一年的春節,舅媽從福建北部的老家回來過年,我們聊著聊著,她說:“你現在說話都帶有京腔了”。我詫異了一下,這才一個學期,環境的影響這麼大。

港漂

從充斥各種口音的地方來到粵語方言地區,自己的口音顯得尤其明顯和怪異。從不怎麼關注口音,到又開始留意口音。曾經,我不只一次問過當地人:“怎麼在學粵語時去掉自己的口音”,然而他們也給不了我答案。在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城市,偶爾有點孤獨感,面臨或溫暖或尖銳的聲音。

吞咽過不少偏見,想找誰說幾句抱怨,卻發現沒人聊天

吞咽過不少偏見,你默默陪伴的溫暖,帶給我許多心安

睡過了好幾站,一個人逆方向走很遠很遠,在這個陌生城市間,到底哪才是終點

睡過了好幾站,一個人逆方向走很遠很遠,你始終揚起的笑臉,吹散我所有陰天

李宇春的《口音》

台漂

本以為去台灣實習能讓自己的閩南話派上用場。沒想到,口音差太多了。而且,因著不同文化的發展,有些事物的稱呼或者事件的表達也不一樣,甚至同一個字,即使書面的音調和拼音是一樣的,但用在口語上又拐了調。於是,再次,我的口音又異常明顯。

在台灣就待了短短的三個月,和同事、夥伴交流,學習台灣腔文化也是個好玩的體驗。

—————————————

前前後後經歷了不少思想掙扎,經歷了不同口音的洗禮,我想到一種辦法:管他三七二十一,就這樣吧。只能說,在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時,盡力拋下原有的口音,做到多少是多少。

心願就是,一方面保留珍貴的閩南語文化,一方面在不同的時空融合新的文化。我有,我獨特的口音。

你說愛我的口音

特別特別地好聽

仿佛滿天星星臉紅彎了眼睛

你說愛我的口音

特別特別地好聽

感覺涼夜漸漸溫潤墜入夢境

李宇春的《口音》

祝願大家在不同的地方,依舊擁有自己的口音,在每一個中轉站都能找到歸屬感。

Cover: Laura Berger, Pinterest

遊走在浪漫與理性的雅子
遊走在浪漫與理性的雅子

天生矛盾綜合體,猶豫糾結,又乾脆果斷。我們一起從平淡生活尋找精彩,從平凡人生發現夢。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thought.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