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樽變藝術品!

玻璃樽變藝術品!

玻璃,一種如白紙般可隨意著墨的物質。既可以成為平平無奇的家具用品,也可以化身為色彩絢爛的藝術品,更可以變為輕巧晶瑩的飾品,只取決於賦予它生命的匠人。曾經在威尼斯的玻璃小島就已經欣賞過它的萬千中的一面,今次在香港小小的展覽空間參觀了它的另一面。

因工作原因來到尖沙咀,與同事分開後進入K11逛逛,無意間被一場引人入勝的“玻璃活”互動藝術展吸引。由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的學生與藝術家攜手利用回收玻璃樽打造的小型展覽,以全新角度解讀Glass:Gravity,Life,Art,Sound,Story。

香港每年都會丟棄幾百萬個玻璃樽送往堆填區,而能夠回收利用的只佔其中約1-3%。透過藝術展覽,我們除了欣賞藝術之外,也是為了引發我們對於玻璃回收的討論及反思。每一個玻璃樽,每一塊玻璃,在其最初的功能完成後,其實還可以有許多的可能性。如同在展覽中的每塊碎片都能成為圖片的一角或是反射出美麗的圖案,如同每個空瓶也能發出高低起伏的悅耳音符,而它們的可能性取決於我們如何利用,如何為它賦予不同的意義。

在這互動展覽,除了必不可少的打卡活動外,我更多的是沉侵在反思之中。香港早就有廢物回收計劃,不過只限於紙、膠樽及鋁罐,我們卻一直對於其他廢物資源的回收利用視而不見,不甚了解。玻璃樽回收剛剛開始,卻成效多限於餐廳酒吧,家居的玻璃樽回收率不高。甚至即使是長期執行的三色回收的廢物最終去了那裡,回收的廢物最終被如何改造如何利用,我們都一問三不知。那麼香港的廢物回收再利用的計劃能算成功嗎?

全球都在推行環保、減廢、廢物回收利用,連中國都開始在重點城市實驗廢物分類回收的計劃。香港作為一個早已實施回收計劃的城市,我們的廢物回收、資源再利用的趨勢該何去何從?政府該如何策略性地推廣教育,以及提升廢物回收利用率呢?我們作為市民和消費者,是不是該以減廢為目標,如某一個展品口號“飲少啲啦”般,透過減少廢物誕生從而達致環保的目標?

藝術,從來都不單單只是觀賞只用,更是一個藝術家發聲的工具,以及探討當代的社會現象與議題的途徑。正如小小的玻璃空樽,它不再是單一的廢物,而是藝術品組成的其中一塊重要零件,也是一個提倡環保的重要工具。

李安納度
李安納度

容許別人與自己不同,容許自己與別人不同。懂得前半句話,你就懂得了寬容;懂得後半句話,你就能活出自我。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thought.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