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具象感受抽象,現代藝術到底在表達什麼?

從具象感受抽象,現代藝術到底在表達什麼?

Cover Image: Nocturne in Black and Gold – The Falling Rocket, 1875 painting by 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

關於這個封面的畫作,就是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很著名的官司,1877年,藝術評論家羅斯金(John Ruskin)寫了一篇文章諷刺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的《黑色和金色的夜曲:降落的煙火》:「見過聽過各種各樣荒誕的倫敦腔,但是從未聽說過小丑把一盆顏料潑到人們臉上,還要付給他200金幣。」惠斯勒一氣之下,以「誹謗罪」把羅斯金告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律師問:這幅畫的主題是什麼?
惠斯勒:這是一幅夜景,表現夜裡克里蒙花園的焰火。
律師:不是克里蒙花園的景色嗎?
惠斯勒:如果真是花園景色,恐怕觀眾就失望了。這是藝術改編,因此我將之稱為夜曲……
律師:這幅畫你畫了多久?
惠斯勒:可能幾天吧,一天動筆,另一天完成。
律師:就兩天工作,你(居然)要價200幾尼(老金幣)?
惠斯勒:不,畫的價格包含了我用一生獲得的知識。

當代人無法理解的當代藝術,其實並沒有那麼虛無縹緲,縱觀整部當代藝術史,如果以更細微的方式去觀察藝術家的一生,才有可能對其作品產生巨大的共鳴。

看待現代藝術的時候,你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好看就是好看,沒感覺就是沒感覺。
前提是,你嘗試過真正走進藝術家的內心。在此基礎上,你才能說:我不喜歡。
以技能,或者像與不像去評價藝術的價值是相當粗暴的態度,不理解才應該去試著理解,而理解過後的評價才是更理智的評價。

文藝復興以後,西方的繪畫藝術家大概都明白了一個道理,完全畫得與現實事物一模一樣,那只能成為一個「畫匠」或者「畫工」,而不能成為「繪畫藝術家」。一個繪畫藝術家必須具備在「具象」畫面下表現「抽象」內涵的能力,那種「抽象」的內涵才是繪畫成為藝術的精華。

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有三位現代派畫家

第一位是畢加索

畢加索Pablo Ruiz Picasso)的畫很少有人看得懂,認為那都是抽象畫

Pablo Ruiz Picasso (1881 – 1973) ; The Weeping Woman, 1937

而研究畢加索的學者發現,畢加索前期的研究軌跡,竟然與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研究軌跡高度相似,他倆都對「同一空間的不同時性」的問題發生了濃厚興趣。

愛因斯坦經過研究,最終用「數學公式」表達出了《相對論》,而畢加索則是用繪畫表達出來了那些沒人能看明白的作品。其實,《相對論》到現在也沒有幾個人能弄懂,所以,看不懂畢加索的畫,也不要奇怪,畢加索畫的不是常規意義的視覺意義上的畫,而是他對這個世界的研究。

畢加索的後期繪畫中,他曾經致力於表現事物內在最簡潔的結構,也就是「結構的臨界」。我們比較熟悉的作品是:畢加索用最少的筆畫描繪了一頭牛。

《公牛》© 畢卡索

這頭畢加索的牛,不經過高人指點,普通人根本看不出那是一頭牛,因為這頭牛是牛的「結構的臨界」,再少一筆,這就不是一頭牛的結構了。

所以,要真正懂得畢加索在作品中畫的是什麼,那就必須進入他的人生歷程,去瞭解他的思想發展,在他的理性思維中,才能體會到他繪畫的過程與樂趣。

第二位是畫《吶喊》的蒙克

熟悉《吶喊》的網友一定知道,在《吶喊》中,蒙克Edvard Munch)所畫的人,一點都沒有人的感覺,倒是很像「幽靈」的鬼樣子,而且,這些「幽靈」明顯地充滿了焦慮與不安。

Portrett av Edvard Munch, 26 år gammel; The Scream, 1893

那麼,蒙克畫的究竟是人,還是陰間的「幽靈」呢?

蒙克畫的當然是人,而且,就是他那個時代的人。那麼,他為什麼會把自己那個時代的人都畫成那麼焦慮的「幽靈」呢?

我們只要看一下蒙克的生活年代,就會發現:他與弗洛伊德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很明顯,蒙克的創作受到了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的影響,他感知到了,生活在工業化大城市中的人們內心中所感受的緊張、焦慮與不安。

蒙克在《吶喊》中畫的,就是人的潛意識的感受。

第三位是波洛克

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作品相較於前兩位更加難以解讀,他把畫布直接鋪在地上,手裡的顏料隨著身體四肢的運動滴灑在上面,畫面沒有任何形象可供解讀,它只是繪畫行為的一次記錄。

Namuth – Pollock, Hans Namuth; Number 1, 1949

波洛克所要表現的是三維空間中身體的舞蹈在二維平面中留下的痕跡,它不是一幅畫,而是以一幅畫的結果呈現,它是一次行為,一個事件(event)。

同時他還消解了架上繪畫的框子概念,讓畫面成為一個可以無限延展抑或隨意切割的平面,作品也不再有上下左右的定義。

康定斯基曾說:「客觀物象損壞了我的畫。」感覺是人體接受外界傳來的及發自體內組織和器官的刺激之特性,波洛克認為藝術是「心理自動主義」感覺,從而將達達主義用於破壞的偶發性和機遇性手段,上升為藝術創作的建設性要素。

塞尚(Paul Cézanne)和畢加索是他的偶像,他對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Кандинский)作品的抽象和米羅(Joan Miro)那種充滿夢幻一樣的作品也非常崇拜。他認為,傳統藝術家追求現場的寫實,而現代藝術家是關注自己內在精神和感情的表達。他說:「現代藝術家生活在一個機器時代,我們有機器手段來逼真地描繪客觀對象,如相機、照片。在我看來,藝術家的工作是表現內在世界換句話說是表現活力、運動以及其他的內在力量。現代主義藝術家的著眼點是時間和空間,他表現情感,而不是圖解社會。」現實生活中,歐洲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所帶來的思想對波洛克藝術影響非常大。晚年的

波洛克曾經說過:「藝術源自無意識的觀念的思想對自己的影響勝過這些著名畫家的創作。」

Blue Poles, 1952

所以,西方繪畫藝術,不管如何發展以及發展出何種形式,其實,TA的基因從來都沒有變過——從「具象」感受「抽象」。

現代藝術中確實有不少屬於「垃圾」的東西,但是,不要因為自己看不懂,或者形式上無法接受,就一概否定。

因為在現代藝術中,有一大批藝術家在用和普通人一樣的,外面兩層「意識層面」認識著這個世界。不管這種認識的結果是否有價值,但是,這種認識的本身,對於我們學習使用「最裡面一層意識層面」是有幫助的,因為西方繪畫藝術一直在引導我們——從「具象」感受「抽象」。

夏末
夏末

太理想主義的人,並不適合這個物質的世界。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thought.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