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苦惱要寫什麼主題,翻之前寫過的內容之後才驚覺,我竟然沒有寫過鸚鵡的常見傳染病 雙病毒:PBFD和APV。講病毒似乎容易睡著,希望大家有帶枕頭。
PBFD全稱是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中文一般會說喙羽症。它的病原是一種Circle Virus(環狀病毒) 。PBFD可以分為慢性和急性兩種,急性的通常是幼年鸚鵡,常常在感染後幾天就伴隨著嚴重的肝臟壞死而死亡,不一定會出現羽毛異常。
PBFD喙羽症
常見慢性的PBFD症狀:
- 羽毛品質出現問題(掉毛、羽毛畸形、咬毛)
- 免疫抑制(可能會得到一些原本在健康的情況下不會得到的病)大部分會死亡
傳播的途徑一般為:羽屑、糞便、血液、其他嗉囊分泌物,也就是說兩隻鸚鵡在一個空間內,就有機會傳染了。
- 如果已經是買回家的幼年鸚鵡 ,可以請專業的特寵獸醫師幫忙找檢測單位為牠檢測。
- 如果已經飼養了一段時間,但出現相關症狀,例如羽毛變的怪怪的,或者咬毛等現象,建議在做身體檢查的時候,一起檢驗雙病毒。
從現有研究和臨床經驗來看,大部分感染的鸚鵡會出現免疫抑制繼發的感染問題而死亡 ,所以治療會著重在治療二次性的感染問題以及給予正確且營養的食物。根據文獻顯示也有些已經有症狀的鸚鵡可以活10年以上。
APV多瘤病毒
雙病毒中的另一位比較低調的:APV(Avian Polyomavirus)多瘤病毒。它也是DNA病毒,對環境有強抗性。所有鳥種都有機會感染,但在金剛鸚鵡、折衷鸚鵡、錐尾鸚鵡和凱克鸚鵡比較常見,比較特別的是灰鸚鵡、葵花(巴丹)鸚鵡和玄鳳鸚鵡就很少會被感染的。
感染後的臨床表現
虎皮鸚鵡常見雛鳥的急性死亡,幸運存活下來的會有腹部腫脹、皮下出血、羽毛畸形或是神經性症狀。其他種類的鸚鵡,如是15日齡內的,感染後大部分會急性死亡,其他症狀包含嗉囊排空遲滯、虛弱、黃色的尿酸、蒼白僵直、羽囊或皮下瘀血…等等。
成年鸚鵡也可能會被感染喔,但很少出現臨床症狀,要小心的是沒有症狀的成年鸚鵡可能會排出病毒造成其他鸚鵡的感染。目前也還沒有治療的方法或疫苗出現 。
為了避免感染到疾病,一般都不建議帶鸚鵡出門,尤其不建議參加寵物展、鳥友聚會等,但很多飼主又覺得鳥都待在室內也很可憐,所以,真的要出門的話,就盡量帶牠去比較空曠的地方吧(要注意別飛丟喔)。
另外一方面,飼養新的鸚鵡盡量找尋可以信任的來源,如果帶新的鸚鵡回家應該先與原來家中的鸚鵡分開空間飼養一段時間、做過完整檢查後再一起生活,病毒也是有潛伏期的千萬不要因為沒有任何症狀而掉以輕心(相信疫情讓大家對於病毒都增加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適當的檢疫與隔離可以大大降低家中原本健康的鳥寶染疫的風險 。
文獻來源:oneley, B. (2018). Avian medicine and surgery in practice: companion and aviary birds. CRC press.
Cover: PBFD in Parrots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