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義而起,必由罪惡來鞏固——《馬克白》

因不義而起,必由罪惡來鞏固——《馬克白》

我一直是影帝丹素·華盛頓的粉絲,所以當在Apple TV的推薦電影《馬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看到了他的身影,再看女主角居然也是另一個我喜愛的演員法蘭絲·麥杜雯後,我便毫不猶豫地看了。從片名就知故事是從威廉·莎士比亞的戲劇《馬克白》改編的。《馬克白》(Macbeth)是莎士比亞最短的悲劇,也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除了是各國的舞台劇外,更是不同國家的導演執導的電影版本。例如有:美國導演奧森威爾斯的《馬克白》(1948 )、日本導演黑澤明的《蜘蛛巢城》(1957 )、法國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森林復活記》(1971 )、賈斯汀·庫澤爾的《馬克白》(2015 ),以及這次由喬爾·高安Joel Coen編劇和執導的版本(2021)。

《馬克白》故事的地點設在蘇格蘭,大致根據蘇格蘭哲學家赫克托·波伊斯的《蘇格蘭國王馬克白》而寫成。劇情講述一位蘇格蘭領主馬克白從三女巫得到預言,稱他某日會成為蘇格蘭國王。雄心勃勃的妻子慫恿並支持他奪取權力的計劃,於是馬克白暗殺了國王鄧肯,自立為王。為了追逐權勢而背信棄義,變得邪惡,很快墮落成為一名暴君,不得不通過持續的兇狠手段來保護自己,打壓敵意與猜忌。大屠殺與內戰使得馬克白與他的妻子變得自大、瘋狂,直至二人最後的滅亡。

不得不說,在這麼多部馬克白,這個黑白驚悚劇作的版本讓我印象最深刻,IMBD評分7.3/10,因為它與其他電影不同且特別的地方,就是在於電影呈現與演員的表達方式。電影很成功地讓我了解什麼是「主題」,因為整部製作圍繞的正正是三大主題:視覺、聽覺和演技。

視覺——戲劇的設置

個人認為這個版本的馬克白讓莎士比亞的作品更通俗易懂,電影的故事沒有實體的景色,看不出是哪裡,除了用來過渡灰色色調,所有東西都是黑白色調,沒有其他顏色,全靠光影去辨別。當你以為看到的是現實,卻發現是在角色們的內心裏(這的確是另一種現實——心理現實)。據說所有演員在片場也是一樣,一切都是黑白色調的。

看了整出電影,配合演員的演繹、對白,才知道原來黑白效果是必須的,並且不需要加入任何柔和的顏色,因為只有黑白對比本身才能帶出一種抽象的感覺。看得出導演的目的,就是要觀眾在一開始就脫離現實,並保持自己的距離感,就像在看一個舞台上的戲劇。

拍攝模式

為了保留了舞台體驗,導演的拍攝模式採用了真正劇院運用的平面佈景以及藝術元素,以帶出抽象風格。在導演的訪談中,他表示這個電影感是模仿德國表現主義:「源於1920 年代德國,在表現主義電影和戲劇中,演員、物體和布景設計都不是用來重現物象意義,而是用來傳達氣氛、情緒和心理狀態的元素。」讓你無法從鏡頭當中知道究竟哪些是現實,哪些是表演效果。同時,Joel與攝影師布魯諾·德爾邦內爾Bruno Delbonnel為我們提供大量的創意鏡頭,特別是近鏡用學院比例Academy Ratio),即【4:3】的屏幕比例進行拍攝。正是這個絕佳的畫面比例,讓主角的面孔填滿畫面之餘,充滿力量!

光影藝術

戲中並沒有告訴觀眾是天光還是天黑,很多時候,我是從天色全黑的過渡效果中去猜測應該是夜晚了。這種不知時日的構思以及用燈光來營造的模糊感,讓我大開眼界,陰影鮮明,創意非凡,這分明就是一部藝術作品。後來我看人物專訪,才知道燈光師沒有用到任何的電影燈具,而是用了劇場的燈具(就是用在搖滾演唱會上面的那種燈光設備)。不得不說,燈光真的能建構出驚悚的劇作。

關於髮型和服裝設計

有趣的是,演員的髮型不是通過發亮或者頭髮的顏色去顯示,而是通過陰影和反光營造。我想,這些應該是體現髮型師專業的時候了,因為閃亮、黯淡,光和暗啞,都是營造氛圍的細節。

演員身上服裝的質感、刺繡、層次和仿舊,特別是女主角鍛布配搭金屬感的禮服。而服裝的風格都是鮮明的線條,三角形、圓錐形、圓柱形的人體型態。配合戲劇的舞台效果,在片中就像是棋盤上的人物,所有的細節就是為了當近鏡來臨的時候不會太突然,畫面更有張力感。可以看出到現在每一場戲的準備功夫都非常充分,這些不同的元素都讓電影更加完美。

聽覺——如歌的對白

戲中的配樂和台詞的演繹是由作曲家卡特·柏韋爾Carter Burwell操刀,電影開始就是一句有調調的台詞,我以為全劇是音樂劇的時候,看完才發現,原來將台詞用歌調的形式展現,這種處理手法非常實感(就好似rap 咁)。

看看Youtube的預告片感受一下有調調的對吧~用耳機聽,單看預告片,就能感受到配樂簡直太棒了,推進著緊張的劇情。從預告片就可以看到學院比例和對話設計,那種不正常的地心吸力,讓人脫離現實,在毫無恐怖鏡頭的情況下也讓我感到一絲絲的不安。

影帝影后的同台飆戲

男主角馬克白由丹素·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2 次奧斯卡獎得主)飾演,而馬克白妻子則由法蘭絲·麥杜雯Frances McDormand(4 次奧斯卡獎得主)飾演,兩人演技不用質疑。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法蘭絲是導演的妻子,也是電影的副導(好厲害)。據說選角監督是先找法蘭絲,然後才開始思考究竟有什麼人可以與她對戲,可以駕馭自己的角色的同時,又有表演派演技訓練。最後發現,在人選非常少的情況下終於請來了丹素,於是就有了如此強勁的演員陣容。

比起莎士比亞精心打造的腐敗和權力欲等永恆的主題,這個版本更集中描述一對心懷不滿的夫婦的故事情節。丹素所演的貪婪、幻想的馬克白在劇中上部分非常低調,直到獲得權力後才貢獻了神級的演出,把男主角需要表現的男人氣概、暴力和野心之間的連接點演繹得淋灕盡致(所以千萬不要中途離開)。作為莎士比亞筆下最強悍的女角,從慫恿丈夫將國王無情殺害,然後又幫他堅強起來,到最終因良心譴責而變得瘋狂,法蘭絲把馬克白夫人在追逐目標上的執着演繹得太優秀了,她對自己離經叛道所造成的愧疚的無能為力展現得讓人揪心。她並沒有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為權利與慾望而肆無忌憚的老女人,而是讓觀眾專注看她如何詮釋一個一步步誘導丈夫的妻子。這也是其他馬克白的電影沒有帶出的視角。

配角有飾演命運多舛的鄧肯國王的布蘭頓·葛利森,以及飾演鄧肯的兩個兒子,馬爾科姆的哈利·梅林和多納爾班的馬特·赫爾姆博蒂·卡維爾扮演班柯,斯蒂芬·魯特扮演波特……

在這麼多配角裡,讓我記住的角色是——最令我毛骨悚然的女巫,Kathryn Hunter,她扮演的不是一個女巫,而是三人組(真正的莎士比亞戲劇,後來還有第四個女巫)。她扭曲的身體以及令人極其不安的聲音,特別是說去預言的時候,簡直太棒了。

馬克白有過多種不同演繹和不同時代背景,Joel的黑白色調對比鮮明,極度的幾何和建築風格以及視野啟發了我。非常具體和清晰的台詞,每個演員都駕馭著每一場戲,讓作為觀眾的我,就算是在小屏幕看著這部黑白電影,都能感受到電影製作的大師層次。「你明白當中的奧妙,然後慢慢琢磨,做到最好為止。」我認為導演在這部電影真的做到了。

Cover: The Tragedy of Macbeth

All Photo Sources: The Tragedy of Macbeth劇照

Miss.Shino
Miss.Shino

專責市場調研,網絡媒體推廣,企業策劃和品牌架設的廣告人;熱愛觀察人性與吐槽的專欄寫手。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好奇心,跨越生活的瑣碎無常,希望在煩雜的世界裡呈現靈感和精神的自由快樂。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thought.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