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廣州三年展 ——Part 1《邊緣》

2023廣州三年展 ——Part 1《邊緣》

今天終於打卡廣東美術館舉辦的第七屆廣州三年展!

化作通變

「化作」指的是向當前世界演化時事物與現象的化育生成,「通變」則是借古人之思來表達今天我們對藝術發展的態度。此處的「通變」至少涉及了兩個維度:「貫通」與「求變」。

從主題名稱可知,本屆廣州三年展的主題,圍繞「變化」展開。「變化」本來是世界運行的常態,只是在這個時代變化之快速與強烈或許前所未有。去中心化、多學科交叉或許只是表象,其在「變」中的內質更需要置於歷史中再思考。「『化作通變』是基於在地性的國際化考量的結果,取自《莊子·天道》中的『萬物化作,萌區有狀』和《文心雕龍》中的『變則其久,通則不乏』。」

「化作通變」這個大主題下,分成了4部分,分別以4位策展人,從其視角探索藝術與世界的型態。

Part 1《邊緣》

策展人吳洪亮以《邊緣》為題,討論那些發生在邊緣卻不容忽視的問題。地緣中的邊緣往往是對外交流的最前沿,思想與藝術的生發之地。

在香港或者其他亞洲地區的多元文化中,個體特性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突出和包容,但在中國的(特別是廣州)當代藝術作為一個整體形象因而被弱化,也顯得相對「邊緣」,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徵。同樣,這種「邊緣化」不僅體現在地域上,也體現在創作方式上。所以這個展覽,多是個性獨特但並未認為主流的藝術作品。「它們自有其意義,如時代碎片的閃光,折射出異樣的精彩。」

相信與末來

就像M+博物館展出的主題一樣,1970 年代中後期中國發生的一系列社會和經濟變革,無數人懷揣夢想躍躍欲試,振奮地探索前路,「相信末來」成為了每個人心中的渴望。

《站台》2000,電影,賈樟柯

我們都是時代下的一粒沙。

當我離開家鄉,

我才開始理解我的家鄉,理解家鄉的人,離開家鄉的過程,就是理解家鄉的過程。

長長的站台啊,寂寞地等待,長長的旅程,載著我長長的愛啊,喧囂的站台啊,寂寞地等待,我的心在等待,永遠在等待……

——《站台》

《站台》大概內容是 1979 年到 1989 年這十年間的中國改革時期的最巨大變化。《站台》的名字源於一首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中國風靡一時的搖滾歌曲,內容是關於期望。作者把歌名作為電影名,以向人們單純的希望致敬。站台,是起點也是終點,我們總是不斷地期待、尋找,邁向一個什麼地方。人物角色的發展和環境變遷,構成《站台》的敘述次序,在自然的生老病死背後,蘊含著生命的感傷。花總會凋零,人總有別無選擇的時候。

作品首先從《站台》的電影片段以及文字開始,讓我們轉換心情,從不太熟悉的地方,也不太注意的視角開始探索。如百姓的生活、抽象的繪畫、小企業的勃興、東北的小城故事等,探討70時代的波瀾壯闊與低吟淺唱。創作這些作品的作者,有藝術家,有藝術史家,有詩人,有導演,也有攝影師。在各自的領域進行藝術表達,而展廳讓我們發現共同的旋律。

在牆上的一首詩

牆上的文字,我也看了很久,大概就是奶奶咳嗽喚醒了1千隻公雞,而公雞的啼聲喚醒了1萬個人,然後直到公雞的聲音停止了,奶奶依然咳嗽,越來越小越來越小,最後閉上了眼睛,死了。我想整首詩作者表達的就是思想的覺醒以及堅持自己理念的情形。很多時候,反抗的聲音,開始時也許曾激起千層浪,但最後能堅持到底的卻無幾。短短的一首詩,就能讓人感受到當年的社會現象(更像是現在),這就是藝術的犀利之處。

From Left to Right: ;《River-P-30-1-2-3》2002,油畫,申凡;《心型圖》1999,水墨,李華生

以上的兩個藝術品,更是體現了文案的重要作用。左圖申凡的 RIVER 系列,「繪畫作為純粹的視覺語言與和諧的整體,沒有任何放縱和多餘的成分。畫布的表面就是色彩上演主角的一個平台。這一系列作品由單色調組成,形成了一個有節制的結構。這些均衡的幾何圖樣充滿了美妙的簡潔和裝飾性的重復圖案。伴隨著少有的激情,他常秉著規律的,精准的,和盡善盡美的態度去完成他的作品。」要不是旁邊的標示提醒,我真沒注意到作者是刻意忽視畫面的敘事性,而是把用純潔的白,簡單的筆法表達內在的邏輯與世界。當我變成了世界,世界就是我,寂靜,便成為了一個有力的觀念。

右圖的心電圖,是作者在無意間發現:在有規律的冥想狀態中,手繪出的水平和垂直的線條交錯組成,會變為線格。這些一根根線條,「彷彿是藝術家在時間中所留下的 『心電圖』,捕捉並記錄了身體、知覺、感受、情緒和思想的瞬間狀態。線條上任何微小的波動都是『氣』的凝聚和消散,體現出藝術家身體和精神的活力。」展覽上有一個視頻,據說每一根線條都必須在心神高度集中的狀態下完成,要有幾十年執毛筆訓練的水墨畫家才能做到。

現實與虛幻

《乳牙》2017,裝置(乳牙複製品、木床等),李琳琳

李琳琳將收集來的乳牙用樹脂翻模成許多複製品,然後鎮嵌在木床上。鑲嵌的數字與符號是藝術家人生中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及地理位置坐標。 「牙床」 上印滿 「牙痕」象徵著從乳牙脫落的那刻,一個人走向成年的過程。一開始不太明白《乳牙》的真實含義,回顧後才驚覺,「脫落」是一個私密的過程,其他人很難發現,就像床上的時間數字,別人也無法瞭解其中的含義,只有自己知道數字背後所代表人生的起起落落,就如同牙齒脫落時那刻骨銘心的疼痛。

《Cosplay》2004,單頻錄像,曹斐

Cosplay(角色扮演)隨著起源於日本,後來才在中國興起與流行,許多年輕人利用服裝、道具和化妝來扮演動漫或遊戲中的角色。在《角色》中,一群COSER(角色扮演者)打扮成各種動漫形象,在廣州的城市空間中游走追逐。他們的角色來自虛擬的動漫世界,所置身的場景卻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魔幻而粗糲的現實:永不停歇的建築工地、街角巷尾的新舊住宅、樓群間雜草叢生的荒野、闖入都市場景的野生動物……喬裝之下的年輕人與這些場景形成了一種矛盾關係:借助服裝和道具,他們短暫地進入夢幻世界,超越現有的、固定在他們身上的審美與社會角色;夢醒以後,他們仍需回到日常的營營役役,無法擺脫自己寄身於世俗社會的現實。


來自四個國家的藝術家,通過不同材料的裝置藝術去表達他們身邊或時代的故事。

《心中摯愛 Apple of My Eye》2022,綜合材料,庫婭,佈雷登(拉脫維亞/美國)

千年文化演變與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類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式。在快速發展的數字時代,我們逐漸很少使用書面文字。事實證明,書面文字與電子閱讀和寫作相比能夠在人腦中產生更深的認知,而後者已被確定為一種非線性的體會和認識。也許我們正回到起點,這實際上是出陳易新。

——藝術家Skuja Braden 斯庫婭 •佈雷登

“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是一句情話,意思是你在我眼中珍貴無比。由118 件瓷器組成的裝置藝術《心中摯愛》的「蘋果」是一語雙關,既有陶瓷的蘋果,也有蘋果品牌的iPhone手機,暗諷現代人眼中的掌上明珠已經不是一個人,而是讓人沉淪的智能手機和鋪天蓋地的電子世界。

《心靈推手 Psychic Pusher》2022,陶瓷、巴拉塔橡膠、玻璃展櫃,弗朗西斯 •烏普里查德(新西蘭)

《心靈捕手》講的兩位希臘神話人物——西西弗斯和阿特拉斯的體力挑戰。西西弗斯做的事情就是不斷將巨石推上山頂,唯一的宿命是臨近山頂時巨石會再次滾落。阿特拉斯則是需要一直用雙肩擎天。在他們身後擺放的花瓶、甕罐和碗一其釉彩呈現了他們無休止勞作的艱辛圖像。我覺得藝術家表達的是這兩位神克服看似無盡的挑戰後,所實現的希望和自由。

From Left to Right: 《厄勒克矮拉及白蛇 Electra and White Snake》2016,拉斐爾•博爾達洛•皮濕羅彩繪釉陶、亞速爾鈎編花邊,喬安娜•瓦斯康塞洛斯(葡萄牙);《迪肯•杜拉爾 Dikhen Dural》2022,織物、丙烯顏料,馬烏戈扎塔 •米爾加 •塔斯(波蘭)

《厄勒克矮拉及白蛇》是《動物寓言集》的系列作品之一,藝術家使用的是亞速爾群島皮科島的傳統精美織物,由技藝高超的工匠指稱。旨在將工藝美術與當代藝術更好地實戰結合。

「當我開始使用鈎針編織裝飾陶瓷件及其他物件時,我發現這樣會產生一種雙重效果:織線提供了第二層皮膚,雖起到保護作用,但也是一種束縛。我的藝術作品經常會表達這種兩面性,對桎梏和偏見提出質疑且同時反映生活中的美好與殘酷。」

——藝術家喬安娜 •瓦斯康塞洛斯

《迪肯•杜拉爾》的主題則是 15 世紀時從匈牙利移民到波蘭的羅姆人。隨著散居在波蘭和歐洲各地的羅姆人不斷增多,羅姆人的語言和傳統習俗均已易風隨俗。作品記錄了的日常生活,色彩鮮艷。不同類型的顏料和縫料碎布拼湊成面布的技巧,是我見過最有創意的拼貼畫、布工藝品的裝置藝術。

《無痕碑》2016,碑、加熱元件、水、毛筆,宋冬(中國)

第一眼看到《無痕碑》,我還以為這個裝置藝術太簡單了吧。讀了標示,才知道藝術家在裝置中用了一件隱藏的加熱元件會加速水痕的蒸發,使石碑快速恢復到空白狀態。意在通過傳統用於紀念重要人物和專件的公共紀念碑這一形式,表現行動、痕跡和結果之間的密切關係,向每位觀賞者提出一個基本何題:如果一個人的行動不會產生持久可見的影響,他是否還應行動?

藝術家諷刺的,應該是墨水是水,用水寫的文字在幾秒鐘內就會消失。也是對應,25歲英年早逝的英國詩人約翰濟慈說過的,他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此地長眠者,聲名水上書」。宋冬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家,總能讓我思考人類的所作所為的脆弱性和短暫性。

幸福與徘徊

從裝置藝術館走出來,我進入了新的單元,多彩的畫面眼前一亮,一掃之前的鬱悶。果然主題與幸福有關。「幸福」是人與人相處、人與世界相處的感受。這展區的作品,講述的是藝術家在各自的鄉間/城市,與親人或與網上的陌生者互動的故事。

雖然我們每天追求幸福,但大部分時問卻總是在五味雜陳的情緒中縈繞:目睹親人的病痛,偶爾想起消失的兒時玩伴,被拆除的童年樂園,或者神話傳說中孤獨被流放的角色。或者喜悅、或者悲傷、或者無聊,情緒紛至沓來,又驀然遠去。

《春江花月夜》2017-2018,油畫,段建宇

系列名稱取自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藝術家把意境變為略帶喧囂的「月光下的廣場」(如左圖):月夜、江面、月影、花叢、乞討者、狼人、半仙的長髮女、彈琵琶的女人,還有胡蘿蔔怪胎人,在這個「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諸眾的廣場」遊蕩。而中間的舞者和猴人則是時空排演的造型衝撞,一切凝結在表演與幕後不斷往返的形象。最後在右圖說明,我們固有的社會認知擱淺,在傳統下加入感知的狂歡。

From Left to Right: 《朦朧引力》《夏日琥珀》《藍山松柏》《魔力天空》2022,油畫,潘琳

講真,看懂這四張圖,全憑藝術家詮釋:「我喜歡在網上看陌生人分享的圖片,看這些圖片能給我帶來平日所經歷不到的感受和情緒,遇到有觸動的就會保存下來,這些圖片便成為我做拼貼的素材。我覺得拼貼很像做夢、無序的、邏輯複雜的。在夢里,那感覺往往來的很真切,喜怒哀樂有時勝過現實。我畫我做好的拼貼,它們在重組變形後產生了有意思的關係,這些視覺線索給我的筆接觸畫布提供了很多變化的理由。」

《白雲山之南》2019-2022,鐘嘉玲

在白雲山我沒見過猴子,讀標示才知道猴子是藝術家小時候養的寵物。在藝術家七歲之前就一直跟隨著開採石場的父母生活在原始的白雲山中。兒時的記憶就是遠離城市的自然世界,極為原始但生活富足。每天對著大自然賜下的陽光、空氣、樹林和鳥蟲生活,便對自然產生很多的幻想,甚至對一座被父親的炸開的山產生了感情。猴子則是離開山中之前,一位穿著馬戲團服裝的人帶來的貨物,父親為滿足女兒的好奇心而買下的。伴隨著政策對採石場的採石禁令,家族生意沒落。家人匆忙搬離採石場去到另一個城市,一個用石頭和水泥剛建好的新城市,猴子被托給留下來善後的工人來養。這系列的畫,講的就是藝術家不知道猴子的命運,就像七歲的她無從知道自己的命運。

《小龜回家系列》2022,溫凌

「月餅人」是藝術家溫凌創作的一組卡通人物的總稱——他們的臉都長得又大又園,像個大月餅。「月餅人」系列有 40 新個人物,此次出場的主力人物是「小電」。這組作品是她2022年的新作品。

選擇卡通漫畫的創作方式,是因為藝術家兒時受到兒童繪本畫家的父親的深刻影響。作品描繪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場景,比如坐公交,開門鎖,喝水,玩手機。但實際上,表達生活的碎片化以及彷幸福也許在徘徊的生活中。


如果說整體時代氛圍影響下,呈現的世界是我們每天的「表世界」,那麽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投射的另一個世界——那個由自己意識與想象建構的奇怪的 「里世界」。現實世界的真實,雖然沒有這些各種怪誕的目光,但卻一樣像一個關著各種野蠻動物的黑暗樂園。反而我們心裡的那個,儘管光怪陸離,飽含童真與幸福。

第一部分Part 1的主題《邊緣》,就用《站台》的其中一個對白結束吧:

汽車的啓動像旅程的開始,對影片中的人而言這輛車駛向未來,而對我們,這輛車駛回過去。

立台,是起點,也是終點。

我們總是不斷地期待、尋找、邁向一個什麼地方。

沒有了青春的人都愛眯個午覺。

——《站台》

廣東美術館

化作通變——第七屆廣州三年展

2023-01-10~2023-04-10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二沙島煙雨路38號

需通過微信公眾號提前預約

艾米麗的世界探索日記
艾米麗的世界探索日記

一個喜歡文字和圖片的偽文青,也是愛吃愛喝的小吃貨;曾生活在廣東、香港和英國的90後女生,體驗著各樣的文化生活。喜歡探險、旅行的同時,也喜歡靜靜坐在陽光底下品嘗一壺茶、讀一本書或者看一部劇。小時候家人以為我是自閉兒童,卻不知為何我長成話癆。人生太短,世界太大,所能做的只有享受生活所帶來的一切喜悅。 Carpe Diem!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thought.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