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心理通常有一個特點,雖然對於每個研究作家生平的人來說,這個特點顯而易見,但我還從未聽人正式談起過,那便是:對於一個具有獨創性的作家,在某種度上,他們的作品便是他們內心因為某種原因而遭受壓製的本能、欲望、白日夢(隨便你叫什麽)的升華,這些東西以文學的形式表現出來後,作家便擺脫內心的壓力,不再會采取進一步的行動了。
《Reading Notes》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 Somerset Maugham)
雖然我不大挑剔閱讀的種類,食譜、旅遊、科普、設計,各種各樣的書我都會翻一下,但統計下來,看的最多的還是小說。小說能把我帶到一個全新未知的世界,去體會和經歷自己不曾經歷的,或者在文字裡找到共鳴。世界之大,際遇之神奇,引人入勝;而故事人物箇中的情感:嫉妒、癡迷、執著、痛苦,古今中外卻也沒什麼不同。
如果說人對其他人的評價,多少反映了本人的品格和價值觀,那他寫在筆下洋洋灑灑的文字,應該是能從某個程度把作者展現在我們眼前吧。只是這些寫書的人很多都作古了,我也不認識他們。所以當最近認識了個寫小說的朋友,我不禁很好奇,一一對照其筆下的人物,有多少作者的影子。這些情節描寫的那麼細緻,恐怕是本人的親身經歷吧。
這麼八卦的小心思讓我有些臉紅,幸好大才子毛姆大半世紀前已經做了一模一樣的事情,還以此寫了本書《Reading Notes》(直接翻譯是「閱讀筆記」,這樣也許就沒那麼好賣了,於是用了書裡面一句話「培養閱讀的習慣能夠為你築造一座避難所,讓你逃脫幾乎人世間的所有悲哀」來改成中文版的書名)。這不是一本文字版的《谷阿莫幾分鐘讀完XXXXXX》,毛姆除了對這些世界名著尤其犀利獨特的見解和點評,對如何提升小說境界的深刻真摯的分析,更好玩的是把提及的小說聯繫到作者的生平軼事(毒舌的珍·奧斯汀,膚淺的莫泊桑,文筆糟糕的狄更斯,缺乏新意的福樓拜,優柔寡斷的羅素等等等等),文字幽默辛辣,看得好教人歡喜。
英國劇作家Alan Bennett(班尼特)在劇作《歷史系男孩》(The History Boys)裡有這麼一段話:The best moments in reading are when you come across something – a thought, a feeling,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 that you’d thought special, particular to you. And here it is, set down by someone else, a person you’ve never met, maybe even someone long dead. And it’s as if a hand has come out, and taken yours.(讀書最美妙的時刻,就是你讀到某種你以為僅有自己才能體會到的思想、感受、思維方式。發現與作者產生了共鳴,你與他素未謀面,他可能早已過世。仿佛從書中伸出了一只手與你相握)。
我想不到比以上更好的總結了。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