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旅行前,只知青城山是其中一個必去的景點,卻不知原來必看的,其實是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我想都江堰是極少數從戰國時期延用至今的重大惠民建築,號稱是水利文化的鼻祖,被譽爲“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以無垻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景區範圍寬廣有好幾個出入口,除了必不可少的水利工程外,也包含了許多歷史悠久的古建築,大部分還在汶川大地震后仍屹立不倒。
四川是一個位處多雨地帶的盆地,再加上作爲長江上游水流較大支流的岷江流經,自古多有洪災發生。戰國時期的郡太守李冰携當地人民建堰抗洪,經過兩千多年的增建與修繕,一直沿用至今。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由三大主體工程爲主,以防洪排沙、引水灌溉爲主。
從高空俯瞰只看到將江水一分爲二的魚嘴。透過河床高度及寬窄的落差控制内外江的水量比例,内江主要引入成都供灌溉和市内用水,而外江則是將多餘水流引至遠離市區的河道,減輕市内河道的負擔。俯瞰整個偉大工程的全貌,心中不由自主地感嘆著先人的智慧與能力,雖不能移山卻能分水。四月份剛好是枯水季,能看到岷江部分地方的河床。聼導游說都江堰附近兩旁將會興建一座度假村,聽後心中只剩可惜,如此青山綠水爲何要人爲地破壞這份寧靜呢?這就是市政府對於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取捨。
從都江堰景區玉叠山最高處的六層仿古高塔玉叠閣中欣賞完都江堰的整體外貌後,由山間綠意陪伴著我們緩緩下山。隱藏在江河内魚嘴尾部的飛沙堰,是水利工程中的三大主體之一,是泄洪排沙防災中最重要的一環。利用兩米高的飛沙堰和水位的落差,既可以將多餘的江水與沙石排出,又可以成爲將水存儲在内江的攔河垻。
從空曠的魚嘴處沿著内江向後走就能看到三大主體工程的最後一個,寳瓶口,是引水防洪重要的一道閘。寳瓶口是從戰國時期以無火藥的方法開鑿的引水口,是控制流入内江水量的“天然節制閘”。
看完水利工程後,景區的各個角落也隱藏不少故事。天下愛情第一橋的情人橋,是中國五大古橋之一,導游爲我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清朝時期的凄美故事。内江處的情人橋是以木板鋪設的吊橋,畏高的媽媽在橋上膽顫心驚地緩慢前行,還總讓我們不要搖來搖去。不過只要有人在吊橋上走就會晃來晃去,所以這個鍋我們不揹。
看著江水轟轟地在魚嘴處分隔流入内江,經過寳瓶口後緩緩流入市内供人使用,難以想象戰國時期人們如何在有限的工具中開山鑿渠,以敬畏之心對抗自然威力。歷經兩千多年各朝代盡心盡力的修繕與升級,歷史送予我們的禮物還在這滾滾江河中永不停歇地工作,只為保一方土地免受水災的影響。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