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子走入一間畫廊,觀看一幅精美小巧的水墨畫。他想湊近看得更清楚一些,但還是不夠清楚。於是他把拇指和食指放在畫上,將畫放大……如今,我們很容易將現實對象與數字對象混淆,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同時處理這兩者。」來自策展人艾墨思的話。「我一直認為,數字化對人類發展的意義,就像火的發明一樣重要。我們剛剛進入一個階段,這將深刻改變我們對「自然」 和人類的認知。當然,人類自存在以來就改變了自然。但現在,方向發生了逆轉。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心須學習自然是如何運作的,並遵循自然法則,這需要大量的試錯。我們可以提前預知天氣狀況,或者我們不用長期培育家畜,而是可以把我們想要的特徵,甚至是完全來自另一個物種的特徵,植入到生物體中——這是大自然絕不允許的。區別在於時機。過去,我們需要對大自然做出反應。但現在在某些方面,我們已經可以決定我們想要的結果。這對我們人類和我們星球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當我們有了手機、iPad的這類設備後,只需要在玻璃上滑動手指,便能有流暢的觸感和遠程實時完成工作,空間和時間改變了本質。身體的五感中,也只有視覺和聽覺兩種在線互動。我想,所以才有了《觸屏》這個主題。藝術家在創作時會考慮到物質性的處理,包括物理物質性和虛擬物質性(即數字化)。
From Left to Right:《手、聽》1995-1996,加里•希爾;《海浪》2019,童文敏;《我有》2017,曹雨
這個部分有2個展廳,第一個是分別有2間室,第一間是五張彩色視頻圖片被投射到特定空間(上圖左)。正如你看到的圖片,不同的人都專注地注視著自己的手掌,這些人還會每隔一段時間,將頭輕轉幾度,感覺想和我們互動。《手、聽》這個標題雖說有「聽」,但事實上房間是寂靜的,也許作者想讓我們用心傾聽對方。第2間是一間全黑的用UV燈照在有一段文字的牆,講述的是一個我做夢的故事。
走出房間,來到了第二個大的展廳,映入眼簾左邊是一個視頻(上圖中),《海浪》為題,明顯是一個行為藝術,身體超柔軟的女人在沙灘上任由海浪去「擺動」她的身體,無比和諧,配合著海水拍打沙子的聲音,我彷彿看到了自己。我想說廣州的三年展是少數開放的藝術展覽,起碼在國內還能看到不會打碼的視頻。
右邊則是另外一個視頻(上圖右)。藝術家曹雨用自信傲驕而無情的話語,用「我有」造句。「我有2個孩子,我的孩子在國外上大學,我有北京戶口……」這些句子的循環,訴說著我的日常,家長們無休止地誇贊和炫耀,世俗地展示著大眾價值觀。很少人知道所謂的「擁有一切」不一定「擁有快樂」。不過,誰在乎?當人們被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主流價值觀綁架,就會淪陷為傀儡。
《指印系列》2013,張羽
進入第三部分的展廳,第一眼就看了這個超長的紅色畫。我就知道,這肯定是用手畫的。所以,必須得讀標示和看視頻:「指印,不是繪畫意義上的命題。指印,即一種行為,將曾經繪畫的認知清零,突破繪畫的邊界。它亦別於以往抽象藝術的框架——指印,肉身我的真實存在,呈現了具象與抽象的是與不是,不是也是的辦證關係。這是對現有藝術史的一次提問,指印之摁的行為作為肉身我在的平面存在,反駁了視覺藝術一直以形式為結果的終極呈現,創造了『我摁故我在』的終極表達。呈現了一種讓主體我在的肉身永恆存在的方式。」我,只能說100個佩服,只有藝術和哲學完美結合才有如此的理解。所以我被作者昇華後,得出了視覺感官的體驗,他的作品表達了通過自己的思想,支配肉體,去通過精神體去呈現出摁指的觸摸行為。
《連續動作塑造的空間形態一大象:憐憫,循環,拾起,落下》2022,光敏樹脂,3D打印雕塑,繆曉春
這些樹脂雕塑都是由動作捕捉數據和運用算法塑造出來,藝術家說:「不管未來主義者腦海中的未來是否就是我身處的當下,我只能用手頭的這些手段連接起過去概念中的未來和未來的未來,成為長長的鏈條中的一個環節。技術加速了我們變成古人的速度,普經以幾千年為單位的尺度,逐漸被縮短為幾百年,幾十年,甚至是幾年。這些雕塑中的人物運動是以秒為單位,它佔據的空問大致是這個數字身體在一秒或者數秒的運動中所佔據的空間。」其實我覺得這個概念很好,他們就像被數據和算法塑造的我們,而拉長變形的人形,應該是源於數據和算法的多表現主義和存在主義。
《滅絕,延伸地質記錄的新片段》2020,紙媒雕塑,馬克•拉菲亞(美國);《不能承受之暖》2008,1000條圍巾,尹秀珍
看了左邊的大型紙片人,我只能直接引用作者的思想了「人類和紙上的創造物一樣脆弱,也一樣堅強。我們都知道沒有我們這些人類生物,地球也照常運轉,萬事萬物都在瓦解。對於我們而言,人類參與滅絕的情形著實難以想象,但實際上,我們不僅要想象這一情形,還要在這種想象之下生活。我們作為生活在具有新陳代謝過程的地質星球上的生物,必須將我們的想象力與物理極限結合起來 一它們就在那裡,真實存在。」嗯,十分同意,非常有共鳴。
轉身就看到一個大圓餅,正當我以為終於讀懂一個主題:舊衣物回收再利用。標題說的卻是《不能承受之暖》(真好的標題),藝術家用1000條圍巾拼接成了這樣的一個漩渦形的裝置。她表示這些都是一件件有生命熱度和記憶痕跡的物品,儘管離開了原來依附的環境,依然能得到保存和延續,獲得第二次生命。不同個體的記憶在此匯聚,形成一股生命的暖流。······只能說我果然還是不藝術,藝術家在展廳中訴說一段超越時問和空間的故事,讓互不相識的人在這裡產生了交織和共鳴。
《布告林》紙藝系列,2021,紙袋、膠水,照屋勇賢(日本)
轉身就發現這個有趣的藝術品,從側面看是麥當勞、Prada、Godiva和Tiffany的紙袋,沒想到正面往裡望去,是一顆樹,超驚喜超精細!據說藝術家照屋勇賢創作《布告林》紙藝系列,最初靈感來源是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當橡子變成樹苗時,它的潛在形態也轉變為樹苗的具體形態。所以每個紙袋都有一棵樹的 「肖像」,這是參照具體樹木創作而成的。我想,藝術家把一棵樹放回紙袋的藝術,想表達的是就算一顆樹被做成了袋子,但樹的具體形態依然沒有被抹滅。
一連看了2個部分我能總結的是,藝術 = 哲學家的思想引用/啟發 + 轉化 + 好的文案 + 超越創意的標題。
2023-01-10~2023-04-10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二沙島煙雨路38號
需通過微信公眾號提前預約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