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自由職業快兩年、準備一直自由下去的我,突然很想要談談自由職業這件事。算是跟所有因為工作或生計、自由或困頓這些事情困惑著的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故事和經歷,也是對自己辭職後這兩年的生活做一個整理和總結。
我是如何開始自由職業的?
要從我之前的工作和我的辭職談起。
除去上學時期的實習之外,我只做過一份工作。離職一年多了,這個唯一的前東家是我到現在講起來還是很為之驕傲的一家機構。座標北京,很有名的一家綜合類都市日報。媒體行業或有心的同學應該都知道是哪家了吧:)
現在想起來,之前的工作著實還不錯,甚至可謂很好。我是做音樂演出報導的記者,這剛好是自己的興趣所在,工作五年間幾乎把想要見到的華語音樂大神以及曾經的偶像們見了個遍,工作中也會遇到很多其他有意思的人;因為單位的平臺很好,所以出去跟人打交道基本都可以以甲方的形態出現,除去一些特例外,基本上不用因為一個採訪求別人或是巴結誰;人際關係也很和諧,領導們都是很好的人,除了因為我自己的工作失誤批評過幾次,完全沒有過什麼刁難發生,同事同行們以及合作的攝影也都是非常非常nice有趣的人;最好的一點是,時間相對自由,不用坐班,發佈會和採訪大多集中在下午,所以大可睡到十一點起床,每週要交一個大稿子所以要熬夜寫一次稿。
收入也還算可以,東家的薪水在平媒裏算是給的很大方的,另外作為跑線記者,基本上每天都有發佈會可跑,cmf(你懂的)收入基本已經可以cover住每個月的衣食住行了。
會有人覺得我是在炫耀吧,可這份工作真的是我至今為止的人生中非常非常值得炫耀的一筆啊。它讓我在這個城市安定下來,認識了不同的世界,交到了很好很親密的朋友,也訓練了自己的職業化態度……現在想起來真的是很幸運的事。
所以問題就來了:我為什麼要辭職做什麼聽起來很不靠譜的自由職業呢?
我曾經因為辭職的事情糾結過兩年。最終做了這個決定,最根本的原因大概就是以下幾點:
1. 從2010年底開始,我很確切地感覺自己在漸漸地枯幹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確實覺得這份工作很有趣,畢竟我是貪圖新鮮也喜歡挑戰的人,但做了三年之後,也就算是做熟了,圈子其實就那麼大,該認識的人都認識了,該去的地方也都去過了,每天的生活被跑會寫稿交稿交際填滿,難免會懈怠下來。況且我自己又是想要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開的人,如果想在工作上取得新的進展,就得去主動結交新的人,而且一定得把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再模糊一點,我明白自己做不到。
我真的不喜歡這種感覺不到進步,自己心裏又有障礙的感覺,你說這是中二病也好,不成熟也好,什麼也好,但我就是不喜歡,深夜裏醒來覺得很難受。很想通過提高工作品質的方式去改善,但我發現寫了太多稿子以後,我只會用固定的格式寫東西,提筆就是「本報訊(記者xx)」,除了那種漢字的排列組合方式,我已經很難再想起別的。
這種感覺讓我很害怕。畢竟寫作是我唯一的可以拿出去說的、賴以為生的技能,它在慢慢被用完,耗盡。又很難有時間去做新的知識補充。我終究說服不了這個幼稚、過分求真、又太理想主義的自己。
另外一點,「我在製造垃圾資訊」的感覺愈發強烈。身處娛樂圈的邊緣,這個圈子呈現給大眾的東西事實上是和真實人性無關的東西,但每個人都試圖從裏面看出什麼來。媒體是圈子與大眾的仲介,我的工作實際上是把那些東西拆開打散,製造當天就過期的碎片。於我而言,這是一種難以忽視的荒謬。
2. 因為「媒體人」的身份,感覺自己愈發膨脹。這種不著地的感覺讓人沒辦法心安
不知大家對「媒體人」的印象如何?我自己的感覺是很複雜的。
不客氣地說,打開報紙的文娛版,大部分你看到的新聞都是給別人宣傳的軟文。我每天會接到n個公關電話:「親愛的,我們公司的稿子什麼時候能給上啊?」「我們xx藝人的新專輯麻煩給美言幾句」「我們做的xxx演出的票你要幾張?一定要來啊」。諸如此類。
誰發了新專輯,誰做了什麼演出,動動筆,很輕率地就把個人意見變成了公共意見。說他好或說他壞,版面大或版面小,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因為我們是很有影響力的大媒體呀。不知讀者信不信,反正各家公關是很在意的。
時間久了就會有一種「啊呀,我原來是很重要的人啊」的感覺。即便有很多文字都是應付的,但如果對別人的作品或專案有所美言,版面放很大,第二天馬上就會被公關感謝(當然如果遲遲見不了報也會被公關追債),見到公司老闆或什麼什麼大人物,自報一下家門,人家也會對你禮讓三分。每逢中秋端午這樣的節日,各種禮券收到消化不掉,也頗做過幾件巧妙斡旋於外面的公司和自家媒體之間而自己謀利的事……
一開始,這感覺真是太好了太好了。可後來卻突然覺得這是其實是件不太好,甚至很危險的事。我發現自己變得喜歡指手畫腳,言語中愈發多了譏諷,不會對別人的為難之處有任何體諒,輕視別人辛苦做出的那些並不夠好的作品,就好像自己真的可以評判一切,掌控一切似的。此外,也多了許多所謂的精英意識:藝人要分一二三線,工作相關的人也分大咖小咖,一切拿真實或虛假的數據說話……這或許是所謂職業化的體現,我也較為圓熟地掌握了這個話語體系,但總覺得自己變得不太像自己。
有段時間總是在想,離開了這個身份,自己又到底是個什麼?
一只沒有任何作品和成就的紙老虎罷了。
離職的時候有前輩告訴我,要做好人走茶涼的心理準備,你曾以為是朋友的人,或是對你很好很好的人,一旦你不在這個職位上,絕大部分都再也不會來找你。
事實也確實如此。工作中認識的夥伴,到現在依然在一起的,都是我自己格外珍視的,交心的好朋友。之前覺得有趣的、曾經喜歡著的人,到現在也還保持著聯絡。而那些因為僅僅是彼此的身份而結識的、從來都是作為彼此的「人脈」而去交際的所謂朋友,也真的是都散了。
但那也不重要了。
3. 現實狀況的瓶頸
我很幸運的一件事是,真的算是趕上了平媒還不錯的時期的尾聲。這兩年自媒體的興起,切實地宣告了平媒的衰老,儘管我自己非常非常喜歡和適應平媒的操作模式,對於任何一個有一點媒體理想和想法的人,平媒過去的時光都是最好最好的,我自己所在的媒體也是一家以情懷著稱的地方(雖然這兩年被廣泛質疑吧,但至少之前的氛圍真的是極好的)。但我自己辭職之後,發現許多同事和同行們也開始紛紛轉行。
決定辭職的時候也真的是有現實考慮的:如果哪天,平媒真的不行了,到底該怎麼辦?轉行做網站?一切要重新開始;利用手裏的資源徹底進入娛樂圈,做藝人經紀或專案宣傳?那還是要趁早。畢竟一旦過了30歲,轉行將是更為困難的一件事。
我工作的那幾年,相對其他,在成熟的平媒工作確是極舒服的一件事。當時也覺得挺辛苦,但後來脫離自己的身份,看相同實際收入下的其他人的工作,覺得之前自己的工作真心太舒服了。
舒服,但毫無本質的建樹。許多時候不過是在自娛自樂而已。
所以就不想溫水煮青蛙。
看少年pi的時候,曾經有一段讓我最感慨萬千的:pi在大海上獨自漂流,遇到一座孤島,島上有食物和淡水,一切看起來很好,對未知的恐懼讓pi想要在這座島上生存下去。可後來當他發現湖水在吃動物,樹葉裏有人類的牙齒,他便明白了一切,生存果然是殘酷的,最舒服的現狀意味著最殘酷的未來。
那麼不如讓殘酷早點到來。至少自己不被動,一切有的可選。
看到這一處的時候我簡直要哭出來了,儘管大家對這部電影有著完全不同的解讀,但我真的只看到了自己當時的現狀。
辭職的原因都說明白了。那麼問題又來了:
辭職以後我做了些什麼,靠什麼養活自己?
2011年初,心裏開始滋生「必須要把自己完全清空,然後再重新開始」的想法。想了很久,真心覺得換工作不過是陷入另一個迴圈而已,留學出國什麼的也不靠譜,因為我有穩定的感情,但我也沒辦法接受靠別人養著的、經濟不獨立的生活。所以首要的問題是要通過其他的方式賺到足夠的錢來養活自己。於是就開起了網店,其中種種辛苦就不提了。2012年底算是上了軌道,每個月有了固定的收入。進一步糾結一番後,決定辭職。
事後證明,完全沒有後悔。把自己完全清空的想法真的是無比正確的。辭職後的半年除了做店做家務之外,就是讀書旅行,與真真正正的大活人聊天交流,而不是與各種工作中必須與之交際的身份。因為太閑,與菜市場的人,駕校的教練,鄰居,旅途上遇到的人,買家……都能聊很久很久,也算重新適應和建構著與世界新的關係。
辭職半年後突然就開始了寫作的欲望。一年內寫了三十多萬字,在網上發表,寫書確實是不怎麼賺錢的一件事,但這真的是我想要的、踏踏實實的成就感。聽上去跟勵志雞湯文或賣弄炫耀似的,但真的沒有那樣的用意。「好為人師」的膨脹印象是我在刻意避免的,我也並不是那種或脈脈溫情或毒舌犀利的良師益友,本文也只是想分享和總結一段自己的經歷和認識而已:)
鑒於之前的講法有可能有誤導,所以格外說明以下幾個特例:
1.之前的寫作情節裏提到過一些職場上的事情,也零零碎碎地說過自己的故事和現狀。不斷會有同學給我發來郵件,說也想辭職或換工作,我問原因,說出來的理由無非老闆刁難,工作不是自己想喜歡的,朝九晚五上班很累,想去旅遊等等。
我個人覺得若是來自外界的瑣碎原因,不妨多堅持一下,挑戰一下,積極一些。因為生存本不易,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在一個地方如果不行,在其他地方真的不一定如願。對我而言,如果做出一個改變,一定要出於你想要成長的欲望,而不是逃避的欲望。把此岸的生活經營好,才能理所應當地嚮往彼岸。
退一萬步講,如果要辭職,至少要保證自己有養活自己的資本,和穩定的收入來源。這是最基本的。
2.也接到過幾個同學說自己的情況:自己想過怎樣怎樣的生活,找怎樣怎樣的工作,但父母希望自己找怎樣怎樣的工作(或男朋友),過穩定為主的生活。要怎麼選?
我覺得還是要看個人性格。我自己會選擇自己的路。當然要把父母的意見作為參考,畢竟全世界他們給你的幫助和愛是最無私的,雖然他們也會有他們的局限所在。
在辭職與否糾結的時候,家裏人也說「啊,不如找個穩定的工作好了,一個女孩子,就應該xxxxxxx,找個穩定的工作,這樣就可以xxxxxxxxx」。當時想了一下,還是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其實如果當時接受了,那真的又是另一番局面了。「穩定的女孩子」的思路固然正確,可我真的不是那一種人。過幾年至少如果想脫身,就真的更會前思後想,沒有那樣容易,而且到時候虧欠家裏人的感覺會讓人很難受吧。
當然這只是基於我個人的性格會做出的選擇。每個人的性格千差萬別。自己的選擇還是要自己做。
3.還有同學發來疑問:辭職,追求自由什麼的都是以後要考慮的事,現在,只想找一份好工作。收入好,看起來瀟灑,被人尊重,自己又喜歡……的工作。可是好迷茫,怎麼辦?!不怕辛苦,只怕白辛苦!
其實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停止看雞湯書,以及網上所有像我這樣好為人師的小作者寫的所謂勵志文,立刻去做你應該做,但一直在拖延的事。然後,放下身段大膽地走出去,找你的機會。
沒有人會因為你的自視清高,或自視腐宅不與世界合作,而真的高看你一眼。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其他的地方,懂禮貌肯努力,把自己的情緒收拾好,專業活兒又好的人,永遠是能贏得機會的那一個。看起來成功的人其實是下了點笨功夫的,在他下那些俯下身段的笨功夫之前,他一定也不知自己會成功。
說這個未必顯得陳詞濫調了些。「你必須要很努力才會顯得毫不費力」這種廢話誰都會說,總說那些廢話的人一定是既不想努力又想顯得毫不費力的人。況且既然我自己雖然也算是一直在下笨功夫但也沒有很成功,還是不多提這些無謂的雞湯了吧。
人生艱險,覓食不易。但懂得把抱怨和迷茫藏起來的人會比較酷。
說回自由職業。
關於自由職業的幾個誤解
1.不用被老闆管,想吃就吃,想睡就睡,霧霾天兒就不用出去,可以去咖啡館工作學習,好爽呀。那麼我就來現身說法,講一下我每天的生活吧。
我想像中的生活是這樣的:
早上八點起床,跑步或去健身房,十點回來買菜,發貨,給自己做午飯,以及為與先生共進的晚飯做準備。中午用完餐後小睡一會,一點鐘開始去咖啡館寫小說,間或處理店鋪事宜。五點鐘回家,六點鐘先生回來,吃飯收拾做家務,一起看電影或書,聊天,打包貨物,十一點上床睡覺。
但事實上的生活往往是這樣的:
上午十一點起床,隨便吃一點東西……啊快遞小哥要來了趕快打包貨物……快遞小哥走了先玩兒一會兒吧……玩困了再睡一會兒……先生回來了因為什麼家務都沒有做然後被他說了一頓……憤憤不平地做了家務(飯是他做的)……在去跑步和不去中糾結一晚上……十一點冒著路遇壞蛋的危險去跑了步……太興奮了睡不著然後看日劇到三點……
不過總算好在時間很多,且都完全屬於自己的,這麼浪費個十天半個月的倒也不會有人橫加指責。往往我自己這麼浪費個半個月左右就會突然反省起來,(較為)努力地做一段時間有用功,然後過段時間再進入冬眠期……我覺得自己已經算是比較理性,且拖延症並不嚴重的人了,可是經常還是以上述的形態度過每天的生活。別人看起來可能還不錯,但這種不受控制的生活相信也不是所有人真正能享受到的。
那麼簡單說就是這個道理了:
達到自己想要的狀態有一個前提,你得有足夠足夠的自製力,且有方向,明白自己究竟要做什麼事。如果說上班這種有人管的事情,都總是想拖延的話,那真的是要好好想一想了……
我自己做的非常非常不好,所以也在改進。辦法有很多,最近的辦法是報了每天都要去的日語班,一天缺課就永遠都跟不上趟兒,所以這個真的是強制讓自己的生活規律起來的好辦法,而且還學了技能真是一舉兩得!或是讓自己進入一個創作的情境,讓自己特別入戲,想像自己筆下的每一個人物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千真萬確的,每天不把故事的新進展寫出來就不舒服……
總之真實的情況就是有得有失吧。當你不被一個特定的人奴役,就有可能被自己或是全世界奴役。讓自己處於一個總是在掙脫的狀態,保持適當的清醒,真的是很必要的。~
2.網路紅人,咖啡館老闆,小作家小漫畫家,淘寶店主,都是自由職業,都好瀟灑!動動手指就能接廣告!隨便寫寫就有人看!往那一坐就有人來送錢,嘩嘩地賺錢!每年有好幾個月都在周遊世界!
其實真實的情況完全不是這樣的。做這種靠名氣來實現流量變現的事兒,首先,成功率太低,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賣點,想要四兩撥千斤的人太多,最後的幸運兒太少。
其次,有風險。把生活呈現給別人來謀取利益,是很大的風險。之前一段時間,著名網紅m小姐因為版權相關的小事引得眾多網友紛紛倒戈的那件事,也真的是讓我想了很多。其實就當前的網路環境而言,有那麼多靠盜文盜圖存活的行銷號,她那點所謂的侵權也真的不算大事,與攝影師的糾葛也是私下的,相信也有太多未曝光的細節。這種事情也真的不是非黑即白,真的很難一言兩語說清楚。
說白了無非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眾人的力量既然能把你捧到天上,也能瞬間把你摔到地上。而她本人的問題在於無控制地接廣告,消耗自己的名聲,在作品和輸出價值觀方面卻做的不夠好,加上團隊不夠專業,圈子裏互捧的成分也很重,造成粉絲的黏性和持久度不知不覺中漸漸下降,莫名奇妙的嫉恨一直在默默地隱藏著,所有的環節中間一旦出現一個裂縫,形象很容易就土崩瓦解。
可是想像一下,如果真的有那麼多錢和名氣擺在你面前,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有很清醒的做選擇的能力的。會放棄拍廣告,和知名品牌合作的大好機會,然後去像最開始一樣踏踏實實地寫被大家真正喜歡看的帖子嗎?我想每個人都不會吧。
3.自由職業……會與世界脫節嗎?沒有足夠的交際,怎麼辦?特別是對於要保證創作靈感來源的作者來說。
坦白講,這真的是個很大的問題。包括在傳統價值觀裏身份的缺失、辦簽證和其他證件面臨的問題、在朋友中的優先順序降低(人家會覺得反正你自由,什麼時間約飯都可以),這些都是很大的問題。
不過,與自由相比,好像也都不算是個很大的事。那就只能主動出擊!反正,我是自由的!
原先的圈子不在了,很難融入了,那就去擴展新的交際和新的圈子。我自己通過寫作,這兩年在網上和現實生活中也交了一些新的有趣和志趣相投的朋友,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自己變成了「局外人」,所以與以前認識的舊朋友反而有了一些許多更深層次的交流和瞭解。雖然大家不是很宅就是很忙,有時候也會覺得啊好寂寞,但對我來說,終究好過之前工作中的那些過多的被動交際。
總之這件事並不是一件可以完美解決的事,但還是那句話,有得必有失,自己衡量好就行。
嗯,特意說了以上三點的原因,就是想說,享受自由其實也沒有那麼容易,自己在可以做到的範圍內相對地控制好,時刻保持敏感且敏銳的思考,是比較重要的事。
未來的可能性,完全獨立的空間,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基本上不用和討厭的人打交道,每天睡到自然醒,白天場次的半價電影票,不用考慮年假的旅行,不用考慮別人眼光想穿什麼就穿什麼,每個咖啡館裏獨自度過的下午,每段圖書館裏靜靜流過的時光,天氣好的時候就約上好朋友或自己一個人去喜歡的地方散步,天氣不好的時候就呆在被窩裏看書看劇,不為談資只為自己隨心所欲的閱讀,不用趕上下班高峰期坐公交地鐵,暫時發胖也不會擔心會被熟人笑大不了再用幾天減減肥,中午去游泳享受一個人的包場,回來的路上用半個小時招貓逗狗逛超市,用一下午時間熬一鍋湯,然後晚上先生回家時像個真正的主婦一樣為他開門,以後生了小孩子可以用所有的時間陪著ta……
是我每天都可以擁有的奢侈。也是我值得用以上所有所有的顧慮去換的事。
什麼樣的人適合從事自由職業?
首先一個大前提就是,你得有較為穩定的收入,想辦法養活自己。我聽說過有人因為羡慕網紅,大學畢業後非要去過gap year,跟父母借了錢到東南亞呆著,回來抱著必紅的念頭在網上寫遊記,但完全沒有轉化為商業的價值,然後又因為自己「太自由的心」而沒辦法融入城市生活和朝九晚五的工作……這樣的例子。
當然這樣的人不多。更多的人應該處在我離職前的狀態,想要自由,心累,想要給自己的人生放個長假,不想被束縛,但不知是否能解決生計問題,或不知自己是否適合自由職業,怕handle不了,最後還得滾回去上班,然後還顧慮之前上班積攢的人脈和資源會不會全沒了……
其實單身人士比較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去留學。不過既然本文說的是自由職業,那麼還是就著自由職業這點來講重點。
收入問題確實是個最重要的問題,也是絕大多數人追求自由和空間的門檻。我自己的解決方法其實比較low:開網店。聽著不太好聽,淘寶店主聽著不像是個非常體面的職業,但對於我來說,一個上了軌道且沒太大野心的網店確實解決了收入問題,可以騰出時間去做其他事。
(聲明一下:我不負責解答諸如「現在做網紅還來得及嗎」「做什麼能穩賺錢?」「傳授點經驗唄!」這種大而籠統的問題,這兩年也確實收到過太多太多這樣的郵件。能問出這樣的問題,說明自己根本沒有做功課,等著別人告訴你每件事要怎麼做的人,也根本就不適合一個人工作和生活,我也確實不想給馬雲做廣告,也不想這篇費了那麼多功夫寫的文章被人說成自己網店的軟文,事實上我現在每天的發貨量對我自己來說已經是很大了,絕對絕對不想再擴大了。所以這個問題就不展開了。如果真的是有心的人,自己會有自己的辦法。)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我自己覺得自己是特別適合自由職業的這種人。歸納一下大概有這幾點:
1.相對而言,我不是一個喜歡集體,喜歡圈子的人。我從小對運動會,班級活動這種集體活動從來就沒熱衷過,也不是覺得有什麼,就是純粹地不感興趣,對於「集體榮譽感」之類的東西也沒太大感覺,小學中學同學聚會什麼的根本就沒去過,上班以後也不太愛參加為了交際而交際的事,或是聚會呀party呀之類。工作方面的交流,我寧可盡可能地簡化,生活上的交流,更享受四人以下的、氣味相投的人互相的深度交流,且覺得人與人之間留有空間這件事特別重要。
有人問:「總是一個人,你耐得住寂寞?『甚至』不會擔心不與人交流,失去魅力,然後老公找小三?」
前一個問題,我覺得沒太大問題,寂寞對我而言有時候也會有一點點困擾,但也沒有那麼大,找本好看的書讀一讀,寫點東西,一切就解決了。後一個問題只覺得好好笑:)
2.一個人做事,我的效率會特別高。真的不太擅長與人合作。其實這是個特別困擾我的問題,但後來接受了自己的這個「不擅與人合作」的毛病之後,合理利用一下,也覺得在這樣的多元化社會裏,並不算太大問題。
其實我之前的工作,雖然與人有許多交流,但說白了也是一個人負責一攤事。決定採訪對象選題,決定稿子的走向到最終成稿,這些工作的核心部分都是由我一個人完成的。然後交了稿子給編輯就萬事大吉。
3.足夠的自律。這個之前提到了,但我做的完全不夠好。繼續努力吧。
說到這兒,我覺得應該是把思路理順了,儘管重點不是很明確,但總算是把「我的自由職業生活」這件頭緒眾多的話題給講清楚了。
謝謝你浪費那麼多時間看到這兒,希望這篇文章裏的某一個角落可以對你的困境或困惑有那麼一點點啟發,謝謝支持:)
Cover: Pinterest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