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不時有這樣的時候,手裡攥著鑰匙,卻滿屋子找鑰匙。而每每出現這種狀況,身邊總有人棒喝一聲,丟了魂似的,整天都在想什麼?
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巴黎,寫那個時期,巴黎迷惘的年輕一代的生活。
2003年,這本書被選入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這次評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
我是深夜在辦公室讀完這本書的。回到家,我忍不住在朋友圈推薦這本書。
知道我生活習慣的朋友留言說,你怎麼可以看這本書?朋友的潛臺詞是,像你這種總在深夜回家的人,看這種書是不吉利的。
其實,《夜半撞車》中的主人公「我」幸虧遇上這次車禍,正是這次車禍「咣」一記撞醒了他迷惘的人生。
一個有迷霧的夜晚,他穿過方尖碑,向協和廣場走去,一輛綠色菲亞特突然從黑暗中沖了過來……
接著,他開始尋找那輛綠色菲亞特,和駕駛那輛綠色菲亞特的穿皮衣的女人。
在調查、尋找過程中,對之前發生的一起車禍的記憶跟這次車禍疊加在了一起,他想起了消失的埃萊娜,以及她消失後的他的無所適從和迷惘。
他和埃萊娜在聽一個男人講座時相識。當時有一大群年輕男女追隨在這個男人身邊。
那個時候,他們很熱衷於趕場子,去聽各種類似精神導師的課。
父親為了趕走他,竟然報警,稱他是流浪兒。其實,即使在這之前,父親對他來說,也只是一個定期在咖啡館和他碰面的陌生人。
因為同樣的孤單、同樣的迷惘,他和她抱團取暖。
他們經常一起開房,但因為未成年,他們變換不同的名字。
後來有一天,埃萊娜說要到外地工作。她答應他,到了之後就會寫信,或者打電話給他。
那天晚上,他送她去了北站,但那以後,一直沒有收到她的來信和電話。
莫迪亞諾的《地平線》裡也有這樣一個細節,瑪格麗特決定逃去柏林或羅馬,她答應到了後就給博斯曼斯寫信,或打電話,但他一直沒有收到她的來信,也沒有接到她的電話。
可見,在莫迪亞諾的人生裡,諾言是如此的脆弱。
在這本書中,莫迪亞諾不斷使用「迷霧」、「乙醚」等詞彙來表達「我」那段時期的混沌迷糊的生活狀態。
莫迪亞諾承認,這是他的一本最接近自傳性的書。
主人公和父親定期在咖啡館的約會,那個站在主人公住處樓下緊盯著主人公的視窗,帶有威脅目光的女人,處處揭示出書寫者莫迪亞諾內心的不安與恐懼。
而這樣的情景,在莫迪亞諾其他的作品中也時有出現,比如《地平線》中,那對一直追著辱駡博斯曼斯的中年夫婦;《緩刑》中,那個十天半月見一次,帶兄弟倆一起到咖啡館用餐的父親。
父愛、母愛的缺失,童年時期的不安與被厭棄之感,都直接呈現在莫迪亞諾的作品裡。
《夜半撞車》這本書在敘事上雖然仍很碎片化,沒有什麼情節,但有一條基本的脈胳可循,尋找綠色菲亞特。
雖然不能完全當成偵探小說來讀,但卻能讀出偵探小說的味道。
最後,他找到了那個開綠色菲亞特的肇事女子。
他花了很多時間,經歷了很多事情,調查尋找她,結果她的車一直停在離他居住處不遠的地方,而且,她也一直在找他,想看看他的傷好了沒有。
雖然他最終和她並肩走在了回家的路上,但潛在的不安還是不停地煩擾他,當他問她是不是對他隱瞞了什麼時,她說,「生活比你想的要簡單得多。」
我想,這句話也許正是莫迪亞諾想要表達的。這是莫迪亞諾寫給自己的,也是寫給你我的。
Cover: 《夜半撞車》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