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174年的建築,日花4萬8港幣

這個174年的建築,日花4萬8港幣

作為中西合璧療效好的香港,除了廟宇,還有不少已經融入這個城市的教堂們。撇開每個人不同的信仰,只是簡單地把自己置身於香港,廟宇也好、教堂也罷,都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呀。趁著復活節假期,一起去看看?

伯大尼小教堂

#全港唯一新哥特式風格教堂
#演藝學院古蹟校園
#1875年建成,近150年歷史

第一次去伯大尼小教堂,還是一個香港演藝學院的在讀夥伴,帶我去的,當時他的形容是:「帶你去我們學校看看,二級古建築~」

伯大尼教堂

說真的,這個表達和後來的視覺衝擊,有壁壘,建築本身有一種小而美的震撼,不是輕描淡寫可以帶過的。伯大尼這個名字,來自法語Béthanie,有治病救人的含義,而這個教堂,則是巴黎外方傳教會,在1875年建成。

Béthanie, @Richard Wong

香港過百年的教堂有很多,但近150年的新哥特式風格教堂,卻僅此一間。

From Left to Right: 超靚新哥德式教堂網上參觀百年遺美古蹟校園|薄扶林伯大尼修院

單看上面照片,敢不敢大膽猜測一下,新哥特式風格,最大特點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哥特式的特徵是尖形拱門、飛扶壁和肋狀拱,而新哥特式,則是在此基礎上的絕對對稱。

(這兩天我媽咪想去修個眉毛,但她不知道怎麼形容自己的要求,我說你就跟修眉師說,要一個新哥特式的。)

From Left to Right: 伯大尼教堂超靚新哥德式教堂 似去咗外國

目前的話,伯大尼小教堂內不少場所已經被改建成了演藝學院的教室,參觀者是沒辦法入內的。如果覺得只是自己走走拍拍不夠深入的話,可以參加導賞團;而小教堂的部分,目前是開放給公眾預約舉辦婚禮儀式的哦~

有個小小的溫提:下午日落前前往最好,陽光的倒影印在教堂的牆上,那種靜謐又溫暖的好看,太殺我了。

The Béthanie

玫瑰堂

#香港第一座天主教堂
#落成至今115年
#童話中的粉色教堂

第二個目的地,我們來到九龍的市中心,尖沙咀

尖沙嘴鬧市藏港版粉紅教堂 哥德式設計逾百年歷史 尖頂似浪漫童話古堡

很多人做夢都想去胡志明市的粉紅教堂(耶穌聖心堂)看看,卻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童話世界。每次坐在雙層巴士的二樓,經過這裡,我在心裡都會小期待一下堵車,這淺粉和奶油色調的教堂,多看兩眼,心都會化掉。

玫瑰堂|聖母山

你們有沒有發現,香港的教堂,都有這種小而美的特徵。我去的那天,不是彌撒的時間,雖然參觀的人也不少,各個膚色的都有,但整個教堂都出奇安靜,融在熙熙攘攘的尖沙咀商業圈,有強烈的反差美。

1920s Rosary Church

如果說,上面的伯大尼小教堂屬於新哥特式建築,那玫瑰堂就是典型的哥特式。它在1901年建成,目前不僅是「百歲少女」,而且是九龍歷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堂,更是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哦。

玫瑰堂

想要拍好照片的話,象女士這邊有個小提示,可以在教堂的左邊取景,那就又有藍天白雲,又有粉白教堂啦。

Rosary Church教会内部全景

然後就是,教堂可以舉行婚禮,但不允許進行商業攝影,保安如果看見有人拿著相機拍照,就會走過來製止,但如果是拿手機,並說明不是在商業拍攝,還是可以簡單拍拍的。

聖約翰座堂

#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會建築物
#每天$48,000經費維持
#1849年落成的國際性座堂

來到中環,全港最具規模又歷史最悠久的聖約翰座堂,終於不再是小而美的style。

聖約翰座堂The Cathedral Church of Saint John the Evangelist

從遠處走近,一片淡黃、褐銅的舊風扇轉得很慢,與外面繁華得刺眼、人來人往的中環如同兩個時空。

這座170年歷史的哥特式教堂,每天需要$48,000經費來維持,但它記載的不只是宗教,而是香港歲月變遷的痕跡。

象女士之前看過一個報導,在常年炎熱的香港,聖約翰座堂為了保持原貌,至今堅持不安裝冷氣。因為冷氣的水氣可能會造成白蟻侵蝕,破壞古物古蹟,於是整個教堂多年來,靠的只是從頂部吊下來的古舊風扇,輕輕吹過一陣又一陣的自然涼風。

聖約翰座堂– 法定古蹟

很神奇,無論是不是教徒,走進這裡,都會被它的建築美學和莊嚴氣氛所感動,在外的時候還嘻嘻哈哈呢,進來了,大多人都是張大嘴驚嘆。

這座教堂主要是用青磚及石材建造,結合了歌德式建築與諾曼式設計,尖頂拱、鐘樓、肋形線條構件和幾何圖案窗花,都超級有特色。

From Left to Right: 教堂內部慶祝座堂成立170周年

而更特別的是,這座教堂在不少設計細節上,都進行了本土化改造,融入不少中國元素。比如部分地板砌畫,包含了中國景教的十字架,還有一些香港漁村和舢舨的玻璃畫;主教座位的扶手上有龍頭設計。友好的融合,並不違和。

目前,聖約翰座堂做禮拜的語言有普通話、廣東話、英語及菲律賓語,真心international。

道風山

#中國園林式的基督教叢林
#12米高巨型戶外十字架
#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來到壓軸,那肯定是要來一點特別的啊。

道風山聖殿

在沒來過沙田的道風山之前,象女士真的從來沒想過,基督教的據點可以是這個風格。(怪我頭髮短、見識也短)

而其實就如前面提到的聖約翰座堂一樣,道風山雖是基督教叢林,但它在設計上,充分融入了中國傳統元素,包括類似佛教寶塔建築設計的聖殿、叢林內的道風山全圖、聖經故事彩色瓷磚等,幾乎都是中國風。

道風山

從沙田站出發,一路走到刀風山山頂,大概也就30分鐘,全平路、無限樹蔭,對宅家久了腿腳麻麻又怕曬的精緻少女們,同樣友好。

而上山後的第一份震撼,便是這個以香港城市為背景的白色十字架。它非常巨型(據說有12米高),很多人在這裡打卡拍照,日頭或黃昏,有不同的feel。

十字架以及道風山基督教叢林

追溯一下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的出處。那是挪威傳教士艾香德牧師在1930年代建立的,現在已經是香港二級歷史建築之一。

建築群裡有十多個大小打卡點,除了白色大十字架之外,還有明陣、聖殿、雲水堂等,復古氣息濃郁。

以自己的步調探索道風山

白色大十字架旁邊就是感恩亭感恩亭是六角攢尖頂中式設計,內有六幅關於耶穌生平的彩繪瓷畫。

感恩亭旁邊有一道生命門,通過門後可以進入叢林其他地方。在穿過生命門前,可以在這裡多停留一會兒,或者拍下照。

感恩亭以及生命門

因為生命門前有一條由階梯鋪成的窄路,盡頭是一道白色的細長窄門,目測一次只能一人通過,視覺上很有意思。

圓覺草場

穿過生命門就是被高樹灌木包圍的圓覺草場。象女士來的時候是去年冬天,那時候地上的草毫無春天氣息,並沒有看到上面這張照片上的效果。

現在香港已經在為入夏助跑了,綠草叢生的日子,要來了嗎?

「過段日子,我再來看看吧。」

圖文同時發布於点睇,未經允許,不可轉載使用

Cover: @vanessafooddiary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thought.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